第86章 農業與社區的深度互動
李強坐在辦公桌前,盯著面前的打字稿,手指不自覺地摩挲著筆untas。在過去的一年里,他帶領團隊將這片原本荒蕪的農場逐漸恢復生機,最終發展成為了一家集種植、養殖、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項目。然而,在即將發表的年度報告中,他卻突然陷入了思考:這一年的所謂“成功”,是否真的意味著一切都無所謂?他想起了在參觀其他農場時,看到的一幕——鄉村老人們對高科技設備仍保持敬畏和遠徥,而城市青少年對自然農產品的理解卻顯得膚淺。這一對比,讓他覺得自己之前的努力或許只是一種表面功夫。
“李總,您的文章寫得非常不錯!很有深度,能夠引發讀者思考。”
突如其來的電話讓李強打了個小跳。是他的老友周杰,他正在幫忙編校李強即將發布的《現代農業與社區建構》這本著作。
“謝謝周副,我剛在寫第八十六章,感覺有點停滯,先聽你說說看。”李強放下電話,把自己寫好的稿子推到一邊。
周杰拿起稿子,讀了兩遍之后露出贊許的微笑:“這段關于社區互動部分非常出色。你筆下的李強不是一個完美的人,而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調整的人,這樣的形象更能引起共鳴。”
李強點點頭,他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不僅是農場的運營,更是如何讓社區真正參與進來。他之前寫道:“李強意識到,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社區的支持與參與。”但感覺句子顯得有點平淡。
“換一種說法會更有層次感。你可以描述一下他最初是如何認識到這一點,然后又是如何具體行動起來的,說得詳細一些。”
鑒于周杰的建議,李強開始回想起之前在鄉下的一次調研。當時,他遇到了一個正在被重視的項目——“農場開放日”。這個活動由本地一家家庭教育中心發起,每年都會邀請社區居民、學校師生以及各類團體前來參觀交流,通過親身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加深對農業的理解與尊重。
“這些活動不僅讓人們親身體驗了農業生產的樂趣,還加深了他們對農業的理解與尊重。”
李強寫道。但他突然意識到,這句話或許太籠統了。他想要表達的是,這些活動不僅是感官刺激,更是一種認知轉變的過程。于是,他開始詳細描述一次開放日的典型場景:
清晨十點,百余名來自城鄉的參觀者陸續抵達李強的農場。這些人包括社區居民、市鎮實驗學校的學生,甚至還有從外地特批來參加的人。他們大多都是第一次踏入農田。
“歡迎到達李強農場!今天我們將通過幾個活動讓大家了解農業生產的趣味和意義。”站主是個親民的中學老師正在為大家介紹。
在農場門口,布置了幾處觀景臺和信息欄。參觀者們購買了手冊,這本圖文并茂的手冊不僅記錄了農場的發展歷程,還列出當天的活動安排。其中一篇文章尤為引人注目,是李強寫就的小故事——一位年輕農民如何從對農業懵懜到后來熱愛這片土地,始終不忘傳承和創新。
隨著介紹結束,參觀者們分成多個小組。其中一個小組有特意要求去“體驗農林結合的生產流程”。
在一塊現為土豆種植的田地旁,幾位老師和學生排起了不大的隊伍。李強的手緒在草稿紙上快速寫下數字,試圖找到最優種植密度。他聽見前方的小組長在向老師介紹:
“您看,這里是昨晚檢查土壤濕度的記錄,不難發現,當土壤達到60%濕度時,土豆生長速度最佳,但又不能過于潮濕,否則會導致腐敗。”
隨著說話,參觀者們被帶到了農場的簡易實驗室。研究員正在展示如何使用傳統測量工具測試土壤的PH值。一位年輕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現在還要用這些復雜的儀器?難道不能直接看土質嗎?”
李強站在一旁,仿佛看到了小時候自己問同樣的問題。那時,他父親剛不情愿地讓他跑到田庫里學如何“辨別好土”——通過觀察小畝的顏色、質地,判斷是否適合種某種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