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領軍大將,也是風燭殘年
同時,他準備了一支五萬人的隊伍,隨時待命。接著,五十萬精銳部隊和五百萬的采礦軍團開始向北方進發(fā)。
飛艇領頭開路,五十萬大軍護送,無數(shù)的運輸車輛和礦工浩浩蕩蕩地朝東北方向行進,場面壯觀得讓人望而生畏。這么大的陣仗,在這片土地上也是驚天動地的存在。
在采礦軍團出發(fā)后,朱雄英又從自己的世界叫來了幾個猛將。
比如徐達的兒子徐輝祖、徐膺緒;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李增枝;鄧愈的兒子鄧鎮(zhèn)、鄧銘;沐英的兒子沐春、沐晟;還有傅友德的兒子傅忠、傅讓。
這些家伙,個個出身顯赫,都是名將的后代,屬于大明三代貴族家庭。朱雄英把他們召集來,就是為了培養(yǎng)新一代的將才。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雄英早就把自己的世界搞得變了樣。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藍玉案,因為他的干預,并未發(fā)生。還有些本應早逝的重要人物,比如徐達、馬皇后、李文忠、沐英等,也都因為朱雄英的緣故活了下來。
甚至劉伯溫也還健在。可以說,朱雄英接手的是一個巔峰狀態(tài)的大明,文臣武將齊全。
除了像朱亮祖這種自找死路的個別武將外,開國三十六位功臣,大多數(shù)都還健健康康地活著。比如徐達,七十多歲了依然身體硬朗,在朱雄英的世界里正率領百萬大軍攻打西歐。
不過,這些開國名將雖然大多還活著,但年紀都不小了。很多人已經(jīng)拿不動刀劍,只能告老還鄉(xiāng)了。所以,開國名將一代正在逐漸衰退。
就算是徐達、馮勝這樣的領軍大將,也已經(jīng)是風燭殘年。等西歐戰(zhàn)事結束,朱雄英也不打算讓徐達等人繼續(xù)帶兵打仗了。
這些打了一輩子仗的老將們,也需要安享晚年了。還好,明朝第二代將領能很好地接過第一代將領的重任,藍玉、宋晟、常茂、常升、沐英等領軍人才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第三代將領,也就是和朱雄英同輩的這些,真正能獨當一面的還不多。并不是說他們沒能力,而是缺少鍛煉和實戰(zhàn)經(jīng)驗。
比如說李景隆,這個人被戲稱為大明戰(zhàn)神,但更像是個紙上談兵的趙括。
李景隆確實懂不少東西,連嘴皮子功夫都比李文忠強。但他最大的問題是沒經(jīng)歷過真正的戰(zhàn)場洗禮,只會照搬書本知識,不懂得靈活應對實際環(huán)境。
如果李景隆能像他父親李文忠那樣,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戰(zhàn)斗,把學到的本事真正用在戰(zhàn)場上,那靖難之役的結果可能就大不一樣了。
朱雄英召集這些年輕將領,就是想讓他們在實戰(zhàn)中鍛煉,提升指揮能力。畢竟,這些明朝的第三代將領,將來會成為朱雄英時代的中堅力量。而且,這群人里確實有不少有潛力的。像徐輝祖、沐晟、鄧鎮(zhèn)、傅讓這些人,都有成為名將的底子。
說到底,他們的父親都是名將,從小耳濡目染,基礎自然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