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棗強故事
清河郡,棗強縣
棗強縣位于清河郡與信都郡交界,立于張甲河西岸,降水東岸。
兩河之間形成了大片的肥沃土地,全縣除了少數山坡石地,幾乎都是可耕之地,因此其是清河郡有名的產糧大縣。
又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的軍事價值極低,且遠離郡城清陽城,對于棗強縣而言,誰占據此地都無所謂,不過是換一面旗幟而已。
在新莽背行逆施后,天下大亂,棗強縣也不出所料的受到了影響。
但好在棗強糧食夠多,因此沒有激起太大的民變,只是在這期間出了一個令人聞風色變的大豪強-李氏。
李氏原先是棗強的一個小氏族,其為棗強縣西邊李莊的本地宗族。
新莽二年,王莽推行新政引起了天下豪強的反對,李氏身為棗強縣一個不大不小的豪強,也當然會極力的反對,不過李氏出了一個聰明人,即當時的李氏一族族長李侯。
李氏最早是在文帝時期,從河東為躲避匈奴逃難而來,來到棗強定居。
在幾代人的努力下,李氏成功將原來的一個定居點發展成了如今的鄉邑,在百年的發展下,李莊由一個幾十人的流民地,發展成了有人口千余人的大鄉,其中李姓占據八成。
當李侯成為李莊新一代的當家人,并被推薦為棗強縣的門下賊曹后,積極地想要成為縣中的大姓,因為此時的棗強縣有三個大豪強把持著棗強的方方面面,就連縣令都要看他們的臉色。
最大的一個是控制棗強糧食的王氏,縣中的主簿一般都是由王氏之人擔任。第二個是控制縣中兵馬的張氏,常年把持著縣兵。
最后一個則是把持著縣里大半店鋪以及和郡里一個大族有姻親的劉氏,縣中廷掾的位置常常姓劉。
其中王氏和劉氏勢力大半在縣中,而張氏多依靠底下鄉邑的小宗族。
因此李莊的李氏不意外的一向依附張氏,李侯也經常去找縣里的幾個張姓軍侯喝酒,交際。
如今朝廷要收繳他的土地,分給那些流民和賤民,那是他們不能忍受的。
于是縣里所有豪強在王氏當家人王窟的帶領下,在縣中有名的酒樓太白居,宴請縣令閆朝文,并與他達成了合作。
閆朝文本是冀州州牧舉孝廉去過長安的人,身為儒家弟子,有著報國之心,被朝廷任命為棗強縣令,就要為民做主,牧守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