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漢末遺留七里亭,唐初復興白氏人
永徽二年三月,徐州,彭城,七里亭。
亭有民百戶,自漢時便于此定居,后屢經戰亂,仍舊傳續不斷,只因為此地靠近任山,且離彭城只有七里。
每當有戰亂時,七里亭的百姓總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或向南遁入任山,或沿著汴水而下,遁入芒碭山。
相傳,漢高帝劉邦,便是在芒碭山起兵。
因此七里亭的百姓歷經漢末百年亂世而沒有滅絕,是十里八鄉傳承久的鄉里。
亭內有一座祠堂,是七里亭百姓最重視的建筑,他們能夠存活到今天,全靠祠堂集聚人心,同心協力,互幫互助。
沒錯,此地定居的百姓,正是漢末留在此地的白氏族人,傳承上百年,早已與主家斷了聯系。
不過就算如此,依據七里亭白氏先天從主家帶出來的藏書,當年也常有人走出去,做得一方官吏。
傳聞亭中成就最大的族人,便是北夏時,得以調入京城擔任了一個七品京官,返鄉后被亭中百姓大肆宣揚。
甚至為其單開族頁,常常被后來的族人拿來教導自家的后輩努力讀書。
然自從北夏滅亡后,七里亭白氏與主家斷了聯系,便很難再走出一名做官的人。
加上徐州乃戰亂之地,故而族人多是在彭城官衙謀得一個胥吏的職位,保住七里亭不被外人欺辱罷了。
隋末時期白氏子擔任徐州刺史,七里亭迎來了一次復興,有族人因功被提拔為蕭縣縣令。
但不知為何,從二十年徐國公一脈搬往長安,七里亭白氏出身的蕭縣縣令也在不久之后去世,七里亭白氏便再也沒有出現一位官府中人。
于是七里亭便開始衰落,不斷有彭城豪貴開始強行收購七里亭的土地,甚至強行遷徙一些外姓人進入七里亭為他們耕種,搶占七里亭白氏的職位。
很多族人為了生存,不得不離開故土,前往汴州打工,致使七里亭白氏愈加落寞。
好在自從先帝太宗下達解除科舉限制的詔令,七里亭白氏的族老們便看到了一個機會。
一個復興七里亭的機會,他們從全族湊足銀兩,從彭城雇傭了一位夫子,開始教授族中子弟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