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太子公主皇帝治,光范門前斥太平
自李旦登基以后,政事多賴于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
因為太平公主在擁立李旦時立有大功,被晉封萬戶,徹底從幕后走到臺前,權勢地位更加顯赫重要,朝中多是其朋黨。
知道自己的皇位不是自己掙來的,所以李旦十分清楚自己的地位。
每當政事堂的諸位宰相們奏事的時,李旦就會問一句:“這件事曾經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
隨后又問一句:“三郎知道嗎?”
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復之后,李旦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
而由于太子李隆基實在太年輕,今年不過二十多歲,所以雖然他英姿拔萃,才敏過人,但太平公主常常以姑姑的身份壓人,加之李旦信任,故而權勢略高于李隆基。
凡是太平公主想干的事,李旦沒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遷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話。
其余經過她的舉薦而平步青云擔任要職的士人更是不可勝數。
太平公主的權勢甚至超過了皇帝李旦,所以對她趨炎附勢的人數不勝數。
她的幾個兒子武崇行、武崇敏、薛崇簡都因為她受封為王,田產園林遍布于長安城郊外各地,為她搜尋珍寶器物的隊伍,足跡遠至嶺表及巴蜀地區,絡繹不絕。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李隆基的威望愈來愈高,鋒芒漸露。
太平公主認為太子李隆基過于精明能干,妨礙了自己參政,故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長期保住現有的權勢地位。
以至于她經常命人在坊間傳播流言,聲稱“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長子,因此不應當被立為太子。”
李旦為了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政治平衡,以避免傷害到任何一人。
不得不多次頒下制書曉諭警告天下臣民,以平息各種流言蜚語。
景云二年正月
政事堂幾位宰相才參加完李旦賜下的正月歲宴,行走至宣政殿光范門處,被太平公主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