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公孫瓚討袁,袁紹謀和解
袁紹成功謀取冀州后,滿心以為能在這片富庶之地扎根立足,大展宏圖。然而,他萬萬沒有料到,一個巨大的威脅正悄然迫近。這威脅來自公孫瓚,彼時身為奮武將軍、封薊侯的猛將。公孫瓚在北方邊境聲名遠揚,多次將烏桓等兇悍的東北游牧民族打得抱頭鼠竄,那些游牧民族只要一聽到公孫瓚的名字,便膽戰(zhàn)心驚,不敢輕易進犯,其強大實力可見一斑。
起初,公孫瓚本以為與袁紹聯(lián)合攻打韓馥,事成之后便能平分冀州,自己也能在這片土地上分一杯羹。可結(jié)果卻被袁紹算計,自己辛苦打下的成果,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袁紹收入囊中,自己反倒成了他人的墊腳石。得知真相的那一刻,公孫瓚心中的惱怒與怨恨如熊熊烈火般燃燒,他覺得自己被袁紹當成了槍使,任其肆意擺布。
營帳內(nèi),公孫瓚聽完密探的詳細匯報,臉色瞬間變得鐵青,眼中怒火幾欲噴薄而出。“好你個袁紹,竟敢這般算計我!”他怒吼一聲,一拳重重砸在案幾上,這一拳力道極大,竟將案幾上的一只青銅酒盞震落在地,“當啷”一聲摔得粉碎。“我為他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出生入死,他卻在背后耍陰謀詭計,坐收漁利,今日我定要讓他付出慘痛代價!”
他的怒吼在營帳中回蕩,帳內(nèi)的文武官員們被這突如其來的憤怒震懾,一時間無人敢出聲。過了片刻,老將嚴綱上前一步,雙手抱拳,聲如洪鐘:“將軍,袁紹這等行徑,實在欺人太甚!我等兄弟跟著將軍南征北戰(zhàn),為的就是能有所作為,如今卻被這等小人算計,實在咽不下這口氣!末將愿率領(lǐng)本部兵馬,即刻殺向冀州,取下袁紹的首級!”嚴綱滿臉憤怒與不甘,拳頭緊握,關(guān)節(jié)都因用力而泛白。
這時,年輕將領(lǐng)單經(jīng)也站了出來,劍眉倒豎,眼中閃爍著怒火:“嚴將軍所言極是!袁紹背信棄義,不除此人,難消我心頭之恨!我麾下將士們也個個義憤填膺,恨不得立刻與袁紹決一死戰(zhàn),為將軍討回公道!”單經(jīng)的聲音帶著年輕人的熱血與沖動,他急切地看向公孫瓚,等待著他下令。
一旁的謀士關(guān)靖輕撫胡須,神色凝重地說道:“將軍,袁紹此舉確實令人發(fā)指。不過,出兵之事還得從長計議。袁紹如今占據(jù)冀州,兵多將廣,咱們雖然實力不弱,但也不可輕視。但無論如何,這口氣絕不能就這么咽下,必須有所行動。”關(guān)靖的話沉穩(wěn),卻也透著對袁紹的不滿。
“從長計議?”公孫瓚轉(zhuǎn)頭看向關(guān)靖,眼中怒火絲毫未減,“我一刻都不想再等了!袁紹那廝,以為我公孫瓚好欺負嗎?他既然不仁,就別怪我不義!”公孫瓚一邊說著,一邊急促而沉重地來回踱步,仿佛要將腳下的土地踏出幾個深坑。
“將軍,不能沖動啊!”關(guān)靖連忙勸阻,“咱們雖然憤怒,但也要冷靜思考。可以先向天下昭告袁紹的惡行,占據(jù)輿論制高點,讓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個背信棄義的小人。然后再集結(jié)兵馬,做好充分準備,一舉擊敗袁紹。”
公孫瓚聽了關(guān)靖的話,腳步頓了一下,他心里雖依舊怒火中燒,但也明白關(guān)靖所言在理。他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好,就依你所言。先起草檄文,歷數(shù)袁紹的罪狀,讓天下人都看清他的真面目。同時,立刻集結(jié)兵馬,尤其是我的‘白馬義從’,讓他們做好戰(zhàn)斗準備。我要讓袁紹知道,得罪我公孫瓚的后果是什么!”
于是,公孫瓚下定決心起兵討伐袁紹。他深知,要戰(zhàn)勝袁紹,必須派出自己的精銳部隊。公孫瓚麾下的“白馬義從”,那可是名震天下的精銳騎軍。這些騎兵個個騎術(shù)精湛、箭術(shù)高超,騎著白色駿馬,在戰(zhàn)場上如同一道白色閃電,令敵人聞風(fēng)喪膽。討伐董卓時,公孫瓚連“白馬義從”都未曾出動,而如今為了對付袁紹,他決定傾盡全力。
為了讓自己的行動名正言順,公孫瓚引軍屯駐磐河,開始全面籌備攻打袁紹。同時,他向朝廷上疏,歷數(shù)袁紹的十大罪狀。這篇上疏,實則是一篇向天下發(fā)表的征討袁紹的檄文。
“臣聞自上古時期的皇羲時代以來,君臣之間的道義便已顯著明晰。那時起,君主們推行禮儀規(guī)范以引導(dǎo)民眾遵循正道,設(shè)立刑罰制度用以禁止暴力與惡行。
此時此刻,公孫瓚正在其檄文之中激昂慷慨地陳述著:“如今那渤海太守袁紹,憑借祖上傳承下來的基業(yè)和聲望,得以擁有尊崇厚重的爵位和職權(quán)。然而此人本性荒淫無度、放縱不羈,行為輕浮淺薄、毫無德行可言!””
公孫瓚一一細數(shù)袁紹的罪行:“其一,袁紹曾任司隸校尉時,正值國家多難,太后臨朝,何氏輔政。袁紹非但不能舉薦賢才、糾正時弊,反而諂媚權(quán)貴,招來不軌之徒,致使丁原焚燒孟津,董卓趁機作亂,開啟了天下大亂的禍端,此乃袁紹第一大罪。
其二,董卓專權(quán),無禮至極,甚至將皇帝作為人質(zhì)。袁紹身為臣子,卻不能運用權(quán)謀解救君父于危難之中,反而棄置符節(jié),倉皇逃竄,有辱朝廷爵命,背離君主,此乃大逆不道,是為第二罪。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其三,袁紹身為渤海太守,本應(yīng)全力攻打董卓,卻暗自擴充自己的勢力,不與父兄商議,導(dǎo)致太傅袁隗一門被董卓殺害,此為不仁不孝之舉,是為第三罪。
其四,袁紹興兵以來,歷經(jīng)兩載,卻不體恤國家危難,反而大肆擴充自己的勢力,廣積資糧,用于滿足自己的私欲,對百姓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