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無意停戰
再將目光轉回尾張、美濃方向。
雖說八條定繁于巖崎原之戰重創了織田家的有生力量,并差點兒討取織田家家督織田信長,但最終只達成了為巖崎城、品野城兩城解圍,以及奪回了沓掛城、巖作城、大草城等失地,并一度攻至尾張中部重鎮末森城外。
盡管八條定繁在奪回失地后,還接連攻落了藤島城、菱野城、桑下城、玉野城、井田城、上社城、下社城、龍泉寺城、新居城、涉川城等大大小小二十余座城池兵砦。但身在大高城、阿久比城的沼田祐光、直江景綱二人卻不約而同地對繼續蠶食鯨吞尾張一國持謹慎態度。
尾張一國自古以來就是東國進軍京畿諸國的必經之路,是位于鐮倉街道的要沖之地,境內六成以上的地區為土地肥沃的沖積平原。加上南有面向太平洋的知多灣、伊勢灣,以及木曾川的水系,使得尾張的川運、海運異常發達。
如此地勢平坦、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之地,可謂是一塊取得天下的根本之地。
但是,作為上杉家的譜代重臣,且長期負責后勤保障事務的直江景綱,其作戰經驗可不比柿崎景家、中條藤資、長野業正、齋藤朝信、色部勝長、太田資正等人少。他一面派遣使者建議八條定繁暫緩對尾張一國的腹地展開侵攻,一面向主君上杉清定上書陳述自己的看法——經略尾州一州并非不可,但不宜過激。尾州大部地處平原,易攻難守,且遠離當家治下領國,猶如孤島一般。應盡快靜謐濃州,如此東尾之地便不再是孤懸在外的飛地,也不必擔心海運被敵方所切斷。
對于直江景綱的上書,上杉清定是非常認同的。
就算加上直江景綱、甘糟景持兩部援軍,上杉家位于東尾張一帶的兵力仍不超過八千人,而且八條定繁所部還有不少傷員,并不能盡數出戰。
而且,北尾張丹羽郡的那些原織田伊勢守家重臣們兵力有限,若是見勢不妙依舊會倒向織田家或齋藤家一方,并不能指望他們派上什么大用處。
七千余上杉軍,撒在尾張東半國,無異于是將一把胡椒面撒到一頭烤全牛的身上。
值得慶幸的是,此時的織田家在接連遭到重創后,根本沒有余力去出兵奪回失地,只能寄希望于長島一向一揆眾能伸出援手。
即使織田信長有著雄心壯志、宏大藍圖,但他的起步終究還是晚了,而且其治下領國在與上杉領接壤后就變得更為不利。
不可否認,織田信長是由經略天下的大志向,他很早就在心中發誓要用自己的武力去平定天下。一統尾張全境只是其階段性目標,一統扶桑的五畿七道才是他的終極理想。所以,與上杉家刀兵相見也就完全無法避免了。
若想一統尾張全境,織田家就必須得在攻滅織田伊勢守家后從上杉家的手中奪回東尾張一帶。
雖然織田信長在攻滅織田大和守家、織田伊勢守家的過程中,并沒有遇到什么太大的阻力,這是在織田彈正忠家歷代家督之中的表現還是屬于可圈可點的。但接連的勝利,還是讓其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上杉家的主力并不在東尾張一帶,且其盟友北條家因三河一向一揆而遭到重創,根本無法出兵馳援。
因果作為世間的定律之一是可以用來解讀大部分事件的。
比如,織田家在尾張一國大部分地區統治的崩潰就是一個結果,那么造成這個結果的因是早就形成的,且在織田信長決定與上杉家交惡之時,相關問題就已經初見端倪,只是織田信長還沒有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復盤。
織田軍早在圍攻鳴海城之際,所顯現出的問題分別有:織田家內部不團結、織田信長急切的心態、織田軍相對于上杉軍并不擁有絕對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