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大和紛亂
此時的筒井家高層卻并沒有意識到大難臨頭,反而因三好長慶于飯盛山城之中頻繁舉辦連歌會、茶會、宴會而放松了戒備,以為三好家短時間內不會再興刀兵。
當三好家的上萬軍勢兵臨箸尾城、福住城兩城之外后,身在多田城的筒井順賢(筒井順昭之叔)、筒井順政、慈明寺順國(筒井順昭之弟、女婿)等人才意識到大事不妙。
可三好長慶卻并不打算給箸尾城、福住城兩城做好籠城固守準備的機會,直接下令發起強攻。
由于三好軍此次配置了一千五百余挺鐵炮,使得本就驚慌失措的筒井軍在聽到鐵炮發出的巨大聲響后,士氣和戰意頓時跌落谷底,很快就四散而逃。
還不到半個時辰的功夫,三好軍就利用云梯翻入了箸尾城中,作為先手役的三好長房更是一舉討取了箸尾城城主箸尾高春(箸尾為綱,筒井順昭女婿)。
雖說前任筒井家家督筒井順昭為了稱霸大和一國,于天文十五年時誘殺了頻繁阻撓自己計劃的箸尾為政(箸尾高春之兄),箸尾家也因此與筒井家全面開戰。
但在越智家的支持下,箸尾高春繼任箸尾家家督,并從筒井家的手中奪回了箸尾家的舊領。
還沒等筒井順昭騰出手來收拾箸尾家之際,三好家重臣松永久秀卻入主信貴山城,作為三好家在大和的代理人,統領大和一國的國人領主們。
這大和一國與絕大部分的令制國不同,境內的奈良(平城京)原是扶桑的舊都所在地,是曾經扶桑統治核心區域,但地理條件太差,不單單是交通不便,甚至連經濟也難以發展。故而,桓武天皇才在延歷三年(784年)被迫遷都至奈良以北的長岡京。之后,桓武天皇為了擺脫奈良宗教勢力的影響,又在延歷十三年(794年)將都城遷至山城的平安(京都)。
足利將軍家長期不在大和設置守護、守護代的役職。各寺院神社的僧人、神官以及當地武士還被稱之為官符眾徒(眾徒、堂徒、堂眾)。
因為,興福寺(法相宗大本山,創建于天智八年)是大和境內最大的莊園主,更是與比叡山延歷寺齊名的古寺,是被世人稱之為南都(比叡山延歷寺為北嶺)。
興福寺還是攝關家藤原北家的氏寺(菩提寺),歷代藤原家家督、藤原長者只要沒有滿足興福寺的惡僧要求,那么這些惡僧就能直接抬著神龕跑到藤原家家督的面前,宣布準備‘放氏(開除藤原氏族籍)’。
其中,興福寺下轄的一乘院是近衛家的專有寺院,大乘院則是皇室、攝關家子弟剃發出家的門跡寺院。
興福寺將治下有力名主、領民、僧兵等進行組織化,來進行統治。而興福寺別當的職權等同于守護、國司。
由于鄰近京都,使得大和武士們被迫卷入了各種各樣的爭端之中,包括南北朝時期、應仁之亂等。興福寺還因一乘院、大乘院之間爭奪主導權而頻繁刀兵相見,其威權也很快跌落谷底。
就這樣,作為有力官符眾徒之一的筒井家才得以崛起,進而一度稱霸大和一國。
但好景不長,筒井順昭卻在即將完成壓制大和全境之際染上了天花而亡,享年二十八歲。
即便筒井家高層在筒井順昭病逝以后,就以筒井順昭的影武者木阿彌作為名義上的家督,但依舊無力阻止大量家臣、旗下國人領主叛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