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打造華芯國際
而當時能達到90納米制成工藝的廠家有很多,比如英特爾,英飛凌,德州儀器,IBM,以及聯電和臺積電。
8年后,2012年制程工藝發展到22納米,此時英特爾,聯電,聯發科,格芯,三星等,世界上依舊有很多廠家可以達到22納米的半導體制程工藝。
但從22納米開始,成了一個分水嶺。
當制程工藝進入14納米時,聯電(臺灣聯華電子)止步于此。
臺灣地區的“聯電”和“臺積電”,曾被譽為世界芯片制造雙雄,這兩家公司,占據全球60%以上的芯片制造份額。
聯電,更是曾經的老大,但是聯電的制程工藝就止步于14納米了。
2017年,工藝步入10納米,英特爾倒在了10納米,曾經的英特爾芯片制程獨步天下,臺積電三星等都是跟在屁股后面追趕的。但是當工藝進入10納米后,英特爾的10納米芯片只能在低端型號機器上使用,英特爾主力的I5和I7處理器,由于良率問題而遲遲無法交貨。
而在7納米領域,英特爾更是至今無法突破,而美國另一家芯片代工巨頭“格芯”,也是在7納米處倒下的。
美國自己的代工老大英特爾倒在10納米,格芯倒在7納米,而進入更難的5納米,只剩下三星和臺積電。
三星在14納米的良率比不上臺積電,在10納米的效能比不上臺積電,在7納米的研發制程比不上臺積電。
你只有達到正式量產且高良率的時候,才能談成功,后來臺積電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有能力量產5納米乃至3納米的代工廠。
視線回到國內,中芯國際是唯一一家能拿得出手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藝芯片,力供華為。
哪怕到了2023年,世界上也只有四家企業可以造7nm,分別是中芯、臺積電、三星、英特爾。
中芯是怎么起來的呢?
沒錯,張汝京是創辦者,梁孟松是扛旗者。但同樣他二人最后也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中芯。
1977年,張老進入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那時候他只是個小工程師,張忠謀卻是資深副總。
這兩人在職位上天差地別,也沒人能想到多年后雙方成了“宿敵”,一個在臺灣創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芯片代工企業,一個幫助大陸打下半導體代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