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平虜大將軍朱三
第171章平虜大將軍朱三
歷史上的趙貞吉和電視劇里的趙貞吉是有些差別的。
至少在歷史記錄里面趙貞吉沒說過那句“苦一苦百姓,罵名我來擔”的名言。
而且在正史的記錄之中,趙貞吉也是一位敢于直言的慷慨之士,為此他不僅懟過嚴嵩,也懟過徐階,甚至還挨過嘉靖皇帝的梃杖。
但即便是如此,他還是不忘初衷的堅持著自己心目中的崇高理想。
作為一個舊時代的正直清流堅持著自己的道義。
哪怕是被罷官,他也依然堅持講學,傳播自己心中的道義。
這樣敢于表達自己政治理念的士大夫不管是在哪個時代都是可敬之人。
但可惜的問題也在于此。
就是因為明朝中后期以后,各種立志為大明祛除沉疴,煥發中興的理想政治家們的主張都太過樣繁出,又太多相互看不上。
以及于很多時候,這種本該為大明朝重立章典,明明制度的行為,最后都會莫名其妙的演變成為不死不休,非黑即白的黨爭。
這樣的黨爭在理想主義的帶領下威力都是驚人的大,直接就能把帝國最后的一口元氣給消耗殆盡,不給一絲活路。
而之所以會如此,也是因為這些理想主義者們的號召力巨大,也使得他們的主張和政治理念在推進的時候,總會魚目混珠進來一大群精致利己的人充數其中。
而這些人加入,往往都會將本該簡單的問題變得無比復雜起來,最后也只能落得一地雞毛,徒增笑爾,為后世者笑,而后世之人,又不能吸取教訓,復為后來人笑。
可以說這就是歷史改革的最終難點。
無論是哪個歷史時代他們的理想和犧牲,到了最后除了極個別悲情英雄能被記住之外,剩下的人就算是碾成了齏粉,也無濟于事。
歷史的宿命還是在不停的循環往復,理想主義者要么殉道而死,要么背叛初心,除此之外他們都沒第三路可以走。
黃錦聽到朱載坖的召喚之后,連忙放下手中的筆,匆匆的到了朱載坖的營帳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