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若大魏四百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陸羽口中講述的,儒道的故事從春秋戰國,一直貫穿到了大漢,乃至于爆發出黃巾起義這場極富宗教色采,關乎「儒道相爭」的起義!
細細的闡述,戰國時期,與儒家抗衡的并非道家,而是墨家…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是春秋晚期人,曾擔任過周朝的史官,而「道」的推廣,則是陳氏公子去齊國之后,由陳氏家族將《老子》一文傳播到齊國,作為齊國的理論依據。
而道家的形成,則是齊國稷下學中的首要學派,這一學派「采儒法之善,撮名法之要」,富于寬容精神,能與儒家和諧相處。
孔子也經常向老子請教一些問題,足以說明…早期的道家與儒家是和諧的。
轉折點,出現在西漢。
大漢初年,漢高祖吸取了秦朝暴力改革而亡的教訓。
加上漢初民生凋敝,于是將道家衍生的「黃老無為」思想作為治國方略…這段時期,道家成為了大漢主流的學術。
可歷經文帝、景帝兩朝,國力漸豐…
武帝繼位后銳意進取,道家的「無為」思想就顯得有些保守,只能以儒術緣飾法制,所謂——霸王道而雜之!
漸漸的,儒家思想成為了大漢新的意識形態,道家思想則流落于官學之外…
陸羽細細的將這中間的故事、事件…娓娓講述給張魯。
其中一部分,張魯是知道的…
另一部分,張魯卻是陌生的,他凝著眉,細細的聆聽…
這個話題,他很感興趣。
陸羽的話還在繼續:「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斷的擠壓著道家崛起的希望,道家自然不肯罷休,就要重新上位!」
「為了迎合天子,這期間,道家開始與方術、仙術相結合,試圖以此教授皇帝感應上天,比如《天官歷包元太平經》就是在這個時間問世,只可惜…在儒學強大的‘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理論下,歷朝歷代的帝王對道術壓根都不搭理!充斥著災異、感應等要素的儒學,依舊是大漢的治國思想!儒、道之爭,在這一回合…道家全面潰敗!」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