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勢力
書房內,李獨霜提筆疾書,分別寫了兩封信。
第一封是寫給孫懷,首先是肯定了他在工作中的成績,對他在工作中采取的策略大加贊賞。其次是表達了自己希望他來大理寺任職的想法,增加一番中央機構的工作履歷,對他以后的晉升有著絕大的好處。
不過,雖然李獨霜在信中說得輕巧,但這可不是易事。
從一名偏遠縣的縣令遷轉到汴京中央機構任職,成為一名京官,其難度不亞于登天。
蓋因大宋官制內容與程序之繁復,令人發指。普遍來說,通過科舉取得官員身份僅僅只是一個起點,而官員往后的晉升則涉及到了多種制度,包括:考課、磨勘、改官、薦舉、敘遷、差遣及除授等等。而每一項制度都有一套相應的流程。
例如考課制度,主要考核官員的任職年限與業績情況。如低級文官一般有三任六考或兩任四考,每任通常三年左右。考核的內容包括:履歷出身、業績、過失、請假等事項,以及所在機構長官批寫的評語意見。而磨勘制度則是對完成任期和考課的官員,再勘驗其檔案文書是否齊備及真偽,并審核業績與推薦意見等情況,以決定其能否遷轉。隨后的改官制度,是對通過磨勘的低級官員,依據規定改換官秩,一般給予晉升京官序列的待遇,少數人還可直接改為更高的京朝官。
這樣說來,自當官起,其實也是在過五關闖六將,個中冷暖,唯人自知。
上面如若無人提拔或者遮護一二,大多官員均只能在歲月中苦熬資歷,晉升之速猶如蝸爬,大好的年華只能虛擲,等到白頭,也許還是一名七品官。
這是像孫懷這樣有志于提升自我價值,有政治抱負的官員所不能容忍的。
李獨霜所采取的辦法即是“薦舉”。身為從五品的大理寺少卿,距離正五品的“待制重臣”僅有一步之遙,因此為體現其政治地位,朝廷給了這個等級的官員三名薦舉名額,可以舉薦英才入仕,從白身的平民百姓立即成為有官身有品級的官員;也可以將一些優秀的低品官員舉薦給朝廷,進行遷轉。
當然,如果薦舉的人犯了法,身為舉主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為自身計,非是親信,一般不得舉薦。
所以李獨霜有理由相信,面對自己的召喚,孫懷定然不會拒絕。
揮筆一就,第一封信就寫完了。待他將信裝入密袋,用印泥封住,就放在一旁,隨即便毫不停留,開始寫起了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是寫給樞密院當吏員的仲孫獻。
李獨霜在樞密院任職期間,在他的支持下,仲孫獻晉升成為了知雜房的緣史。雖有提升,卻終是高官顯宦扎堆的樞密院里任人指揮和呵斥的吏員,仍在河邊掙扎,未能上岸。
這名僅是通吏之時就敢突破潛規則,替各地軍使在樞密院遞送折子的人最初就給李獨霜留下了深刻印象。隨后李獨霜通過參議軍務,獲得大佬青睞,直接參與了國策的制定,也使得跟隨左右的仲孫獻水漲船高,直接晉升到了知雜房的緣史,順利的話,下一步就是跳出知雜房,晉入承旨司,成為一名樞密院大佬們正式助理,從七品的“樞密院副承旨”。
可誰曾想到,立下大功的李獨霜竟然被神秘力量調離了樞密院,晉升為大理寺少卿!這樣一來,仲孫獻失去了強有力上司的引領和遮護,只得在承旨司“十二房”來回遷轉。好賴他小心謹慎,沒有把柄落入他人之手,勉強穩住了位置。不過,在樞密院這等重地,上司如若有心要為難下屬,何其易也。他最終的結局,只怕也是被人借故打落塵埃。
與追求正奇相輔,走堂皇大道的孫懷不同,仲孫獻的才能更多地體現在極為優秀的組織能力上。早在遇到李獨霜之前,他就洞悉了承旨司各個承旨的個性和弱點,同時也找到了樞密院遞送折子的制度漏洞。在了解了各地各軍的實際軍務之后,他可以在最合適的時機幫助有需求的軍務折子找到最合理的處置人,完美地充當了一名各地軍務與樞密院銜接的中間人,直接隱形地幫助各類軍務在傳遞過程中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