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黃道周抵達北平
朱由崧臉不紅心不跳的回答:“這個嘛,是朕根據《王袗農書》里學來的,略略加以改良,用水力做驅動力,還請宋卿幫忙做出實物來考究一番。”
朱由崧給宋應星的那疊稿紙,上面畫的紡織機,其實就是珍妮版紡織機,將橫著的紗錠改成豎著。
而且朱由崧畫的紗錠更多,上面可放64枚紗錠,不過這個動力系動就不能和普通的紡紗機一樣,用手搖就能帶動了,這得用水力或者是畜力做動力做系動。
在加捻過程中,以動力帶動大轉輪,再由大轉輪通過布繩帶動小轉輪上的錠桿轉動,棉紗就卷繞到筒型的錠子上了。
其實中國早就已經有了類似的紡織機,效率甚至比珍妮紡織機還要高,可以同時紡32個紗綻。比珍妮紡織機發明還早了400多年。
這種紡織機被記載于1313年的《王禎農書》上,紡織機長約6米,寬1.5米,同時紡32個紗綻,用人力或畜力驅動,一天可以紡出棉紗將近120斤,遠遠超過四百年后的珍妮紡織機。
可惜這個紡紗機結構太過復雜,有一千多個零件,早就已失傳了。
如果朱由崧仿照珍妮機畫的這個紡織機制造出來了,64個紗錠,那紡織效率將會是現在普通紡織機的數十倍。
到時候織造司織出來的布,可以把價格打下去,將江南那些傳統的紡織業按在地上磨擦,搶占大量市場。
這個方式雖然會讓江南很多織造戶失業,但織出來的布便宜了,能惠及更多普通百姓。
這個時代的布匹對普通百姓來說還是很貴的,普通百姓衣服顏色不是黑,就是白或者灰,很多都是穿幾十年或者是一輩子,家中大的小孩穿了給小的穿,穿破了變成碎布還能拿來納成鞋底。
所以新式紡織機的問世,這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
宋應星連連點頭,“陛下設計的這個紡紗機,應該沒有問題。”
“嗯,陛下,這些可是一種度量衡具嗎?”
“對,宋卿,這是游標卡尺,這是外徑千分尺,這是內徑千分尺,這是稱重用的法碼,咱們今后天工院出來的東西,都要有一套標準化………”
當朱由崧知道皇宮有近2萬名太監宮女,這些人沒有合理安排分工,浪費人力,整天磨洋工,還要他內庫掏錢養活時,就心里不爽了。
這怎么能行,必須要搞個作坊廠子,讓他們去上班打螺絲。
搞什么作坊朱由崧都想好了,一個是為軍隊服務的軍工司下面設立的作坊,專門生產兵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