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重組內閣被打臉
朱由崧激動過后,很快就冷靜下來,吐著氣說道:
“我大明這些將士都是好樣的啊,都是有血性的好兒郎,只是給足了他們軍餉,打起仗都是不怕死的。”
明朝的軍餉是每季度發一次,朱由崧為了防備多鐸南下,早把今年半年的軍餉提前發了下去。
“三千營守歸德城月余,戰死1萬7千人,殲滅建奴1萬余,以及投降漢軍八九萬,然后進入碭山大會戰,追擊多鐸時擊潰鑲藍旗,又損失5千余人。”
“還有五軍營將士,上下一心,英勇無畏,在碭山直接硬抗建奴韃子精銳,左掖副都督胡茂貞戰死,右哨都督楊承祖身受重傷,將士戰死了1萬8千多人。”
“朱大典的標營3萬人,戰死1萬余人,劉良佐部戰死7000余人。”
光是看到這一串串戰死的數字,就可以想象當時的戰斗是多么的慘烈,死傷這么大,居然沒有被打崩。
20多萬人的戰場,也就只有碭山那種一馬平川的地方才能全部展開,一戰就造成這么大的傷亡。
冷靜下來后,朱由崧想到了捷報中,朱大典為了鼓舞士氣,讓全軍上下和清兵拼命,喊出了50兩銀子一個建奴韃子腦袋的賞金。
朱由崧苦笑,還好自己查抄了鹽商,要不拿不出錢來賞功了。
其實朱大典喊出50兩一個人頭軍功,這是按章辦事,并沒多喊。
明朝的人頭軍功制度細分得很明確了,人頭按等級,北虜50兩,東夷30兩,西番20兩,流賊10兩。
生俘北虜或斬殺北虜1人,官升一級,最高升三級——如超過3人,超過的部分只給賞銀(1個50兩);如果是多人共同戰果,僅為首一人照此升賞,從者只給賞銀。當然所有一切的前提是壯男,如果俘/斬的是小孩、婦女,只授署職,相應的賞銀就要打四折,甚至是更少。
朱由崧默默的算了算,這些賞金還是要給,碭山一戰殲滅滿清八旗近3萬,歸德守城戰殺滿清八旗萬余。
其實戰后真正能收繳到的人頭有限,軍功中并不會出現有四五萬韃子人頭軍功,因為很多有軍功的戰士都死了。
所以真正要出大錢的是戰死將士的撫恤銀,朱由崧決定每人給50兩。
這些為了大明朝流血拼命的將士們,獻出了寶貴生命,怎么也不能比一個韃子人頭少了吧。
朱由崧粗略算了一下,這一戰光是軍功賞賜和撫恤,怕是不少于500萬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