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朱由崧:原來朕是個神槍手啊
這一日,錢謙益上奏疏,請求開科取士。
按慣例,三年一次的科舉,明年就是到了開科取士的年份了。
這時快到八月該鄉(xiāng)試了,來年三月會試,是該要提前準備了。
朱由崧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準了。
封建皇權時代,開科取士可是籠絡讀書人最有效的手段。
弘光朝只要進行一次科舉考試,他朱由崧的皇位都要穩(wěn)固一些,將會是絕對的正統(tǒng)合法化。
后世還有一些無腦的家伙把科舉制度說得一無是處。
但是如果科舉制度真如說的那么爛,又是怎么堅持了數(shù)百上千年的,難道古人都是沒腦子的嗎。
科舉是皇帝和讀書人上下各取所需,架構合作共贏的重要橋梁。
科舉考試內容并不是單純的八股文,涉及面極廣。
考生要求精通文言文詩詞,那只是最基本的常識,要考上進士,并不是詩詞歌賦寫得好就行,主要還得看策論呢。
策論需要對歷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現(xiàn)象等有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還有社會現(xiàn)象、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科學發(fā)明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知道這些才能通過策論表述出來,獲得考官的青睞。
所以真正的書呆子,別說進士及第了,就是一輩子舉人都別想考上的。
明朝能考中進士的,絕對都是有真材實料,社會最頂端的那一小撮精英人才。
不像滿清那樣,有兩套卷子,八旗子弟一套,漢人一套,特別是前期,自己八旗子弟的卷子整得跟玩一樣,就差沒考一加二等于幾了。
所以對于明朝的科舉考試制度,朱由崧是不會去動的,任何考試都有他的弊端,以后世的想法去改變,絕對是作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