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必須得改革
但是,這個大家都很爽,指的只是小部分士紳地主、官僚權貴,百姓卻沒有絲毫改變。
為什么大明朝廷的皇帝想辦個事,往往都很難,要和文官們扯一堆皮,要顧忌方方面面的利益,搞得斗來斗去就是沒個結果。
如果得不到地方官員的支持,朝廷政策都到不了地方,一切都是瞎忙活,好事都能辦成壞事。
就像后世的光頭,名義上統一全國,但是除了自己嫡系的中央軍,各地都有軍閥,為了相互利益,一直沒法形成一個統一意識。
造成這一切,其實就是相互妥協的結果,上層權貴統皆大歡喜,普通百姓還是要面對一樣的吸血蟲。
朱由崧非常清楚,非暴力的政策改制,去進行變革,那只是利益集團內部的妥協,是一場權貴官僚內部的分贓而已。
這種改變并不能給這個民族帶來任何改變,所以全國的意識形態、和政令這兩方面,都必須打通。
作為一個后世來的人,朱由崧當然清楚,大明廣大的普通百姓,已經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維持了,作為一個統治者,不得不去推動改革了。
簡單的一個溫飽問題,對于生活優渥的權貴們,他們是很難去體會到普通百姓每天經歷著什么的。
在權貴們的慣性思維認知里,甚至是認為一切都是應該的,一群賤民怎么可以有資格過好日子,這社會本來就是如此。
像錢謙益這種人,雖然讀書多,但是并不代表他的思想超出了其他人,他依然是那一群權貴圈子里的人。
畢竟儒家思想就是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尊卑有別,三綱五常那一套才有市場。
錢謙益習慣性的認為,士紳權貴就該受到優待,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統治者和權貴已經和普通百姓完全沒了共情,到了何不食肉糜的時候。
當統治者制定的一切政策,都是以他們理解的角度出發時,王朝滅亡就不遠了。
這也是為什么每個朝代都到不了300年的魔咒。
如果朱由崧不去改制,一切都是白忙活,大明沒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