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鑄新錢
說到明朝的貨幣制度,那可真是……一言難盡吶。
反正大明幾次相應的貨幣改革,都不理想,還把普通老百姓坑慘了。
古代因為開采礦藏技術有限,加之中國本就缺少銀礦。
所以在明朝之前,銀子多是貴族們的財寶,還沒有廣泛流通當作貨幣來使用。
銀本位的概念可能最早出現在宋代,但當時還是銅銀并用,直到明朝中后期才真正確立并得以實施。
但是明朝缺少相應的貨幣機制,還有鑄造方面的技術問題,白銀作為貨幣流通,還是相對比較混亂的,特別是兌率方面,對普通百姓來說,相當麻煩。
大明立國初,主要還是實施以實物糧本位為主的貨幣制度。
隨著大明社會逐漸穩定,商貿變得繁榮發達,以糧本位為貨幣制度就非常的不方便了,于是明朝前期發行了紙幣寶鈔。
因為沒有監管控制好,瘋狂濫發寶鈔,把民間財富當韭菜一樣狠狠割了幾波。
結果大明寶鈔被搞得一點信譽都沒有,丟在大街上都沒人撿,很快寶鈔這個貨幣制度,就徹底的崩潰了。
到了明朝中后期,因為海貿興起,大量白銀流入大明。
這時正好大明朝廷為了減少行政成本,不得不廢除被官潦們玩壞了的“開中法”,推行“折色法”,稅賦、鹽引等本色折銀。
朝廷的稅賦征收銀錢,開始鑄造大量的官銀,銀子才被廣泛當作貨幣使用。
但這個時候銀本位貨幣體制并不完善,朝廷允許地方鑄造的銀錠就有很多種,比如四司銀、行稅銀、行銀、地畝銀、地畝遼餉銀等等。
除朝廷鑄造的官銀外,民間私鑄貨幣者多如牛毛,盡管朝廷律法對鑄私錢殺無赦,但屢禁不止。
各種劣質錢幣在民間流通,造成銅錢和銀錢的兌換率非常混亂,上下浮動都很大,沒法形成一個統一標準,對普通百姓非常不友好。
其實大量私錢在民間流通,說到底,還是因為朝廷鑄造的貨幣跟不上市場需求,普通百姓在市面上小宗交易不方便,兌換銅錢又要被人割韭菜。
因為貨幣兌率混亂,朝廷的折色制度,讓普通百姓相應的又成為了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