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阮大鋮對武將態度的轉變
阮大鋮看著李元?這位威風凜凜的神機營武官,又低頭看了一眼趴在地上,哼哼唧唧的武進縣巡檢使吳起,皺了皺眉,腦海里飛快的轉動。
大明幾乎每個縣的重要關卡都設有巡檢司,很多都是像吳起這種世襲下來的武官擔任巡檢使。
地方官也多是靠祖上恩蔭,世代為官。
這種世襲恩蔭制度,造成了非常嚴重冗官冗員現象,不但導致大明官僚機構臃腫,又辦不成實事。
大明的冗官冗員現象,可是達到了歷史之最。
嘉靖十一年,廣東潮州府舉子林大欽,赴京參加會試,被錄為第十二名進士,參加廷試時,奪得壬辰科狀元。
林大欽奪得狀元的那篇《廷試策》,稱之為古今奇文,可謂是當之無愧。
林大欽的廷試策論直指大明時弊,指出昏混衰世之政,即三冗:冗員、冗兵、冗費。
會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隨著時間的積累,產生越來越多的世襲武官,和恩蔭制的文官。
大明文官的恩蔭制度,自一品至七品官,皆得蔭一子以世其祿。
正一品子,正五品用。
從一品子,從五品用………依此類推。
這些靠世襲恩蔭的文官武將,大多家世豐厚,都是從小泡在富貴溫柔鄉中長大的富貴子弟。
這些人平日都是高高在上,和社會普通百姓完全沒有共情,當了官后,處理事時往往脫離實際,昭本宣科那都是好的,更多的是異想天開,為家族謀私利。
但是他們占據了朝廷重要的行政位置,卻又阻礙了那些有能力的官員施展才華的機會。
但同時大明又是官員嚴重缺額的時代,簡直就像是兩個極端。
會官員出現嚴重缺額,一是因為官場風氣問題,有人對朝廷很失望和消極態度。
你想想看,一個普通讀書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進士進入朝廷當官,本想一展心中抱負,卻看到朝堂盡是些拉幫結派,常常不思進取,靠著祖上恩蔭,或者投機取巧,賄賂上官卻能位于高位的家伙,你讓人家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