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修學法要,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我們預定有十六堂課,來跟大家共同學習整個《楞嚴經》的一個綱要。《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因為它探討的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我們對于我們生命的根本,已經遠離太久了,已經找不到我們自己原來的家,這是我們修行一個很大的障礙。而在智者大師的判教當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修學,分成三個次第:
第一、是修學安樂道:我們剛開始皈依佛門,我們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們相信三寶的功德是甚深廣大的,我們相信因果絲毫不爽,依止這一念的信心,開始積集善業,做很多護持三寶的慈善事業;那么在這階段當中,主要是一種業力的修學。但是這個時候,因為缺乏智慧的觀照,所以在整個過程當中,雖修善業,心不安穩。就是我們修了善業以后,我們總覺得弟子心不安,我們會有一種沒有家的感覺,因為你在修善業的時候,你依止的是一個攀緣心。攀緣心的特色,我們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個階段當中,我們總覺得內心有一種不安的感覺。但我們透過這樣的善業,可以成就來世暫時的安樂,所以智者大師把它判做安樂道。
第二、慢慢的學佛時間久了之后,我們覺得自己還可以再進步,就從安樂道轉上了解脫道:我們開始很慎重的學習佛陀所宣說的經典、慢慢的開啟心中的智慧,我們遇到人事的時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隨外在的環境而轉,開始把心帶回家——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那么這時候我們心開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緣不管怎么變化,它只是我一個生命歷練的所緣境而已,智者大師把它判作解脫道。也就是說,一個凡夫他在整個生命當中,他開始走上了出世的圣道,他內心圣道的力量開始生起了;因為他懂得回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來息滅他心中的顛倒想。
第三、從解脫道的過程當中,可能會經過三年,或者五年的時間,進一步從解脫道再趨向于菩提道,開始依止一念心性從空出假——廣度眾生,成就萬德莊嚴。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楞嚴經》的定位,就是一個解脫道的法門。
為什么要研究《楞嚴經》?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必須把過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圣人的世界─轉凡成圣。
它的一個關鍵點就在首楞嚴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時候,是不是能夠開始回光返照——把心帶回家!我們一個人能夠成就圣道,跟你所修的善業,并沒有直接的關系,那只是一個助行、一個資糧力。在本經當中,你要能夠成就圣道,你要找到圣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實的因地。佛陀在本經當中說:你今天要吃飯,你拿沙去煮飯,放在電鍋煮了很久,它叫做熱沙,它不是飯。為什么?因為沙非飯本,你要煮飯,你要拿米去煮。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如果還找不到圣道真實的因地,我們不可能有圣道出現,我們不可能有臨終的正念出現、不可能!雖然我們相信了三寶,雖然我們積聚了善業,但是我們還活在自己的妄想中,這個妄想是一個虛妄的因地,不可能產生真實的功德。
所以這個首楞嚴王三昧,不管你是走圣道門的,或是走凈土門的,你想要成就一種堅固的臨終的正念,你都要經過這個階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整個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課程.
楞嚴經修學法要《楞嚴經》總共有十卷的經文,我們把它的精華濃縮成十六堂課,所以就叫做修學法要。
◎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甲一、前言:
乙一、解釋經題
一部經的經題它總持一部經的要義,所以我們應該把它作一個說明。
乙二、經文要義
這一部經的理論,跟它的修學方法到底是什么,我們作一個簡單說明,這叫做前言。
甲二、正文:
在正文當中,我們將十卷的《楞嚴經》,分成五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