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科舉
漢靈帝死之后,若無世族門閥的支持,各方諸侯甚至無法站穩腳跟。如原冀州牧韓馥,那是正經的朝廷任命官員。可是袁紹卻能輕而易舉的把韓馥推翻,依靠的就是韓馥手下世族之力。
再比如董卓董俷兩父子……
董卓坐鎮雒陽,有大義之名。可是以袁紹為首的士族門閥不愿意為承認他,他就要面臨無人可用的窘困局面;而董俷更是如此,初到西域的時候,手底下的謀士不過寥寥數人哉?
董卓的死,還有第一次長安之亂,無不是世族的一種反撲。
董俷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也只能用殺戮來鎮壓。幸好有三學的底子在,否則他真的會很麻煩。同樣的情況,劉備、孫策也是要依靠對世族的屠殺和鎮壓勉強站穩腳跟。那劉表,更是要靠著世族,才能使得荊州平靜……世族對天下局勢的控制力,由此足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泰平四年八月末,董俷籌謀了十年之久的科舉,終于向世人掀起了神秘的面紗。
凡屬三學之子,在郡學出師之后,不論年紀,不問出身,無需舉薦,都可以自由參加科舉。
另,各地士子,不管所屬州縣是否在關中,都可以就近在關中治下的州縣內應試。
自三學畢業出來的學子,被稱之為國子;而非三學所屬的士子,皆稱之為生徒,準許科舉。
承明殿分出一部,名為禮部,專司科舉和任免之事,由大鴻臚石韜擔當禮部尚書。
考試科目,分為常科與制科兩種,每年分期舉行的為常科;有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稱作制科,也可以稱之為恩科。其含義就是,這是皇上給予天下士子的恩典,錄取可為天子門生。
常科分二十余種。
除了秀才、明經、進士等士子們比較關心的科目之外,還設有明法、明算、明字等科目。
其中,這進士一科所取之士,可入承明殿任職。
科舉分為春閨秋試,一年有兩次。所謂春閨,顧名思義就是在春天舉行的科考。以郡為單位,在各郡治下的考場應試。所取前三名,統稱舉人,待秋試之時,可以入長安進行大考。
故而,長安秋試,也可以稱之為天子試。
頭名稱之為狀元,次名叫做榜眼,三名為探花。首科取士,共三十名,當以皇榜著名,入承明殿。而落榜士子,也有兩個選擇。一是可以在各部或者各地衙門,從基礎做起;第二種則是來年應科,重新來過。于第一年落榜者,皆可得朝廷的補助,以協助貧困者的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