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比老天爺的雨都更及時!
其次,徐達和常遇春兩人也需要一個穩定的后方。
徐達和常遇春率兵北伐是一個整體計劃,最終目標是徹底拿下大都,把大元朝廷趕回漠北老家。
而這個整體計劃的第一步,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然后“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接下來才是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然后進兵元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
也就是說,徐達和常遇春并不是從江南帶著兵一路向北推進,而是先率兵由江淮北上攻打山東,然后才揮師河南。
這也就導致了山東夾在河北與河南之間,既可以把山東看做是一個能讓明軍騰出手來放心進攻河南的戰略緩沖地帶,同時也可以把山東看做是明軍的一個臨時后方。
如果之前楊少峰沒有接受跛五的建議,沒有把那些雜草變成草料送到徐達和常遇春的軍中,那么山東或者說寧陽縣對于徐達和常遇春而言就是一個戰略緩沖帶,但是當寧陽縣能夠往軍中運送草料,那么寧陽縣就變成了一個能夠獲取草料補給的后方。
雖然沒辦法從寧陽縣直接征集糧食,整個山東省也沒有第二個像寧陽縣一樣敢折騰的縣,但是,寧陽縣多往軍中送一車草料,朝廷就可以從江南多運一車糧食。
一車草料才多少斤?
一車糧食又有多少斤?
多運一車糧食,就能讓麾下的將士們多吃一口,多吃一口,興許就能多砍死一個韃子。
這么簡單的賬,徐達和常遇春這兩個常年帶兵打仗的老兵痞可是算得再清楚不過。
而最后一個原因,大概就是徐達和常遇春兩人都看中了寧陽縣的打火機,或者說是看中了楊少峰能折騰的本事。
雖然楊少峰一直不把火石加火油版本的打火機當成好東西,但是對于大量裝備火器的大明軍隊而言,再怎么簡陋的打火機也要強于火折子和火鐮,哪怕能在戰場上多搶到一剎那的先機,整場戰爭的結局就有可能會改變。
要是楊少峰楊大知縣再折騰出什么好東西呢?
所以,徐達和常遇春兩人才會又送牛馬又給承諾。
當然,這些亂七八糟的原因對于楊少峰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徐達和常遇春已經實打實的派人把牛馬、騾子一類的大牲口都送過來了。
沒有牛馬幫忙,一個人能耕種十五畝土地,有了牛馬幫助,一個人就能耕種五十畝甚至更多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