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刁婦,險些誤我!
當跛五帶著王瓊趕往大汶河時,楊少峰楊大知縣正帶著一群會木匠活的百姓弄水車。
所謂的水車也被稱之為天車,就是在河里搭起三丈多高的架子,架子中間安裝一個車軸,支撐著二十四根木輻條,每根輻條的頂端都帶著一個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裝水,當河水沖來時借著水勢的運動慣性緩緩轉動著輻條,一個個水斗裝滿了河水被逐級提升上去,等升到頂端時,水斗又會自然傾斜,將水倒出。
水車這東西的原理很簡單,《莊子.外篇.天地篇》中就曾記載: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掣水若抽,數如沃湯。
也就是用一條橫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掛著汲水的木桶,一端掛著重物,像杠桿似的,可以節省汲水的力量,可以說是水車發明的先驅。
東漢帝靈之時,畢嵐造“翻車”,已有輪軸槽板等基本裝置。又有一說三國時魏人馬均也有“翻車”的制造。
到了唐宋時代,因為在輪軸應用方面有很大的進步,能利用水力為動力,因此作出了"筒車",配合水池和連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僅功效更大,同時節約了寶貴的人力。
楊少峰帶著百姓們弄出來的,就是可以低水高送的筒車。
在楊少峰楊大知縣的計劃里,劉廟村的人工湖今天就要徹底完工,大汶河這邊的水車也能在今天安裝好,剩下的就是從大汶河挖一條通到劉廟村溝渠。
只不過水車好建,溝渠卻不好挖。
按照溝渠上下都寬一米,深度四尺,全長三十五里來計算,整個溝渠的土方量大概就是兩萬一千多,再按照三百個青壯,每個青壯每天挖兩方土進行計算,整個溝渠差不多要三十五天的時間才能挖通。
而對于現在的寧陽縣百姓來說,別說三十五天,就算十五天的時間都未必能等——芒種之后要種豆,種豆之后需要大量澆水,偏偏老天爺又不下雨,大汶河的水量又在不停的減小,估計再有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大汶河可能都要枯竭!
所以,現在擺在楊少峰楊大知縣面前的路就只有一條,那就是在盡量不影響種豆的前提下調集整個寧陽縣的青壯和牲畜,甚至于把整個寧陽縣兩千三百多口人直接抽調出一千人,就連那些健壯婦人也全部調集過來當成男人用,全力挖掘從大汶河通到劉廟村的溝渠,這樣兒能把工期縮短到七天左右。
再想縮短工期,就只能是把溝渠的深度減小,由四尺減到三尺,順便還要把所有人都當牲口用,縮短所有人的休息時間,晚上點著火把挖土并且清運,這樣才能把工期縮短到五天左右。
跛五帶著王瓊找到楊少峰楊大知縣時,楊大知縣正在暗自計算著土方工程量、青壯勞力數量與工期。
乍一看到身穿儒衫卻鼻青臉腫的王瓊,楊少峰原本就不爽的心情頓時變得更加不爽,瞪著跛五問道:“這是怎么回事兒?”
他娘的,打什么人不好,非得打個讀書人?
不知道大明朝的讀書人是最不能招惹的?
狗入的施耐庵因為求到好友武大頭上時武大沒給現金,他就把一個堂堂的知縣大老爺寫成三寸丁谷樹皮,把一個大家閨秀寫成古今聞名的毒婦,讓人家兩口子背了千年的罵名,如今這些混賬東西把一個讀書人打成這個鳥樣兒,我楊大知縣豈不是比武大還要慘?
正當楊少峰在心里暗罵時,王瓊卻搶先向著楊少峰揖了一禮,說道:“下官乃是詹事府通事舍人王瓊,奉太子殿下之命,前來給楊知縣送些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