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先各笞二十!
最先站出來答話的鄉紳再一次站了出來,強忍著身上的疼痛答道:“是,草民等知錯了。”
楊少峰這才呵的笑了一聲,問道:“本官問你,你姓甚名誰,家住何處,要狀告何人,又有何苦處?”
士紳老老實實的答道:“回大老爺,草世姓劉,名劉洪昌,家住城西劉廟村,要告的是劉廟村的一眾刁民,他們不止霸占了草民的宅院,還把草民祖輩傳下來的耕地都據為己有,如今已明目張膽的種上了莊稼,草民如今有家不能回,有田不得耕,求大老爺為草民做主啊!”
楊大知縣暗暗撇了撇嘴,心說這番屁話也就是糊弄糊弄朱重八朱皇帝手底下那些沒讀過書的笨蛋,本官上輩子飽讀詩書還混跡網絡多年,難道還不清楚你們這些鄉紳士紳們都是什么德性?
別的不說,就說劉洪昌的名字——按照元朝的規矩,沒讀過書的平民百姓只允許用數字做名字,要么就是按照家中的排行,比如張三,李四,就屬于在家里排行老三、老四;或者就是用父母的年齡相加,比如劉三十二就是父母的年齡相加為三十二,當然劉三十二也可以叫做劉四八,朱七七也可以叫做朱四十九。
像劉洪昌這種擁有正兒八經名字的,要么就是存了心反元,自己偷偷摸摸取的,比如徐達、常遇春這樣兒的,要么就是正經讀過書的,擁有功名在身,又或者是祖傳的鄉賢士紳,在元朝官府面前能說上話兒的。
楊少峰楊大知縣一時之間無法判斷劉洪昌屬于哪種情況,但是絕不可能是第一種,因為第一種存了心反元的,也不可能在明軍來時帶著家人和金銀細軟跑路,只留下一座空空的房子無人打理。
心中暗自吐槽一番后,楊少峰才呵呵笑了一聲,問道:“可有憑證?”
劉洪昌將腦袋點的像小雞啄米一般,叫道:“有憑證,有憑證!就在草民懷里,求大老爺開恩,讓差爺解開草民身上的繩子!”
等跛五得了楊大知縣示意,將繩子解開后,劉洪昌便伸手從懷里取出厚厚的一疊地契,交到跛五手里后向著楊大知縣拜道:“大老爺,草民有地契在此,請大老爺過目。”
楊少峰從跛五手里接過地契,又望著其他一眾鄉紳們問道:“爾等所訴,可與劉洪昌相同?可與他一般也有地契?”
剛剛挨過鞭子的一眾鄉紳們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最后還是一個鄉紳先站了出來,向著楊大知縣拜道:“啟稟大老爺,草民所訴乃是城中一處宅院,與劉洪昌所訴不同,只是草民同樣有房契在手,請大老爺過目。”
緊接著又是另一個鄉紳站出來答話:“啟稟大老爺,草民所訴與劉洪昌相同,同樣有地契在手,請大老爺過目。”
等一眾鄉紳們都把地契取出,交到跛五手里轉呈給楊大知縣后,楊少峰卻只是翻看了幾眼便微微皺眉,問道:“爾等這地契、房契,全是韃子官府給的——爾等是想要用韃子的地契房契,來狀告我大明的百姓侵占爾等田產?”
隨著楊少峰楊大知縣的話音落下,在場的一眾鄉紳們頓時傻眼。
不是,這踏馬是祖傳的懂嗎,祖傳的!
跟你朝廷是大元還是大明又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