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感覺有些不對勁
箔的用途廣,高粱葶也同樣不是吃干飯的,在百姓們將高粱粒摔打出去,用鋤頭將高粱穗上殘留的高粱粒刮干凈后,就會把高粱葶捆起來制成掃帚,利用高粱穗的穗蕘來掃地。
也有的百姓會把高粱葶砍短一些,這些短的高粱穗可以制作成刷鍋用的掃帚,被砍下來的高粱葶也不會浪費,它們會被制作成簾子、蒸簾等等農家能夠用到的東西。
哪怕是一些短小到不能制成簾子、蒸簾的高粱葶也會被百姓們收起來,等到臘月的時候就可以用它們來制作灶王爺的坐騎,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至于高粱粒留在地里的高粱茬子自然不用多說,高粱粒脫殼之后可以煮著吃,可以用來釀酒,高粱粒的殼能用來裝枕頭,哪怕是高粱茬子也會被百姓們用鋤頭刨出來,敲打掉泥土之后拿回家里晾曬,曬干了再拿來燒火。
高粱的一生,沒有一丁一點兒的浪費,所有的部位,所有的用途,都被百姓開發到了極致。
楊大知縣感嘆完高粱的一生,又將目光投向了旁邊的大豆。
雖然做不到像高粱那樣兒物盡其用,所有的部位都能開發出亂七八糟的用途,但是大豆也不差,豆子被人拿來吃,剩下的根、葉、莖也會被拿來燒火,同樣沒有一丁點兒的浪費。
田里忙著收割高粱,搬運高粱,用鋤頭刨起高粱茬子的百姓不會像楊大知縣一樣感嘆這個感嘆那個。
在百姓的眼里,只有能吃不能吃,能用不能用,豐收還是欠收,其他的基本上都不在百姓考慮的范圍之內。
很明顯,眼前這些高粱在百姓眼里就是既能吃,又能用,而且還算得上是豐收的好東西。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地里主要種的是大豆,高粱只是挑著壟種植,哪怕是高粱穗再怎么飽滿圓潤,自己真正能拿到手里的高粱米數量也不會太多。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土地被荒廢多年,誰也不敢保證土地的肥力怎么樣兒,只能先大量種植豆子以肥地,像高粱這種比較耗肥的作物,根本沒有人敢多種。
楊大知縣讓人喊來劉三十二,直接開門見山的問道:“有了這些高粱,等再收完了豆子,能不能撐到明年收麥?”
劉三十二眉開眼笑的答道:“能,能!今年這些高粱穗子夠飽滿,一畝地差不多得有個三百來斤,就算種的少了些,一畝地不也得有個百十斤?”
“托大老爺的福,咱們劉廟村的百姓家家都有好幾十畝地,像小的家里就有六十多畝地,我滴個娘嘞,這六十畝地就算再怎么樣,差不多也得有個三千斤的高粱米,就算去了殼,差不多也得有個兩千斤吧?再加上那些豆子,足夠小的一家四口活到明年這時候了!”
兩千斤的高粱米,夠四個人吃一年的么?
這破玩意兒吃多了是不是傷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