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整治嗎嘍的手段
遷移百姓,這四個字從來都是說起來簡單,可是真到了實際上的遷移工作當(dāng)中,遷移百姓卻能令很多官老爺們頭疼的想死。
比如最簡單的衣食住行這四個字,遷移百姓的過程當(dāng)中就牽扯到了食、住、行三個。
如果挑選的時機不對,遷移的距離又遠(yuǎn)了些,這四個字就會全部牽扯進(jìn)去。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假如十月份的時候從山東往東北遷移——山東過冬的衣物能不能抗得住東北的嚴(yán)寒?百姓一路上吃什么?晚上的時候住在哪里避寒?一天要走多少路?
這還僅僅只是遷移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不解決掉這四個問題,所謂的遷移百姓就是個笑話。
可是,即便解決了這四個問題,遷移百姓也依然要面對極大的困難。
還是衣、食、住、行四個字,只不過變成了食、住。
畢竟百姓們在能夠活下去的時候是不會考慮遷移的,只要是考慮遷移的,就說明百姓快要活不下去了,所以那些主動遷移的百姓就不可能有太多的糧食。
那么問題來了:百姓到達(dá)遷移的目的地之后要吃什么?
即便百姓在遷移的時候攜帶了糧食,可是在到達(dá)目的地之后,剩下的糧食是否還能支撐到來年秋收?
這還是建立在遷移過程中沒有發(fā)生任何意外和危險,百姓能夠在遷移到目的地之后馬上就能分到土地,分完地馬上就能耕種的前提條件下。
住也是一樣。
不遷移,百姓哪怕是有個茅草屋也能勉強住下去,可是遷移到目的地之后,百姓的手里是否還有錢買房子?
如果沒錢買房子,那有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搭建房屋嗎?
正是因為這些亂七八糟的因素疊加在一起,所以中原堂口的百姓們在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愿意遷移。
這也是為什么朱重八朱皇帝和大明常務(wù)副皇帝朱標(biāo)同學(xué)在明知山東人煙稀少,而山西丁口數(shù)量又太多的情況下,還是沒有直接從山西往山東遷移百姓的原因。
而對于地方官府的官老爺們而言,他們其實也不太愿意接收外來的移民,畢竟接收遷移過來的百姓就意味著要替他們考慮衣食住行,同樣還要考慮到移民與本地百姓之間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