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廢禁胡俗
其實真要說起來,汪廣洋的身份也不簡單,年少時就已經(jīng)投奔了朱重八朱皇帝,先后被任命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參與常遇春軍務,稱贊其“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
但是沒什么鳥用,汪廣洋再怎么樣也不敢像楊少峰一樣胡來,因為汪廣洋是正兒八經(jīng)的江南士子出身,并非是山東出身的大儒,沒有當馬骨的價值。
或者說,在大明成立之前,汪廣洋身上多少還有點兒馬骨的價值,可是隨著江南徹底平定,隨著大明朝的建立,汪廣洋身上僅剩的那點兒馬骨的價值也隨之消失殆盡。
更何況,身為山東行中書省的參知政事,汪廣洋知道的消息可遠比兗州知府吳祖德知道的更多。
包括朱重八朱皇帝微服私訪寧陽縣,包括大明皇帝朱重八和大明常務副皇帝朱標曾多次在私底下夸贊楊少峰那個混賬,這些消息對于汪廣洋而言并不算什么機密。
也正是因為如此,汪廣洋才根本不過問寧陽縣的破事兒,甚至連兗州府的事兒都很少過問。
但是萬萬沒想到啊,汪廣洋自己躲的挺遠,可那個楊顛瘋他不講武德,竟然像他娘的狗皮膏藥一般自個兒貼了上來,而且一貼上來就是“請廢胡俗”這么大的事兒!
"你說,本官要不要在他這份公文上附名?"
汪廣洋手拿著楊少峰發(fā)來的公文晃了晃,滿臉無奈的對山東行中書省參議徐懷文說道:“附名,本官得罪的可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不附名,得罪的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
參議徐懷文同樣是愁容滿面。
像楊少峰楊大知縣發(fā)來的這種公文,要附名的話就不僅僅只是汪廣洋一個人,就連自己這個參議也同樣要附名。
那么問題來了:汪廣洋不愿意附名,自己這個參議就愿意附名了?
要知道,汪廣洋說附名要得罪的,是整個北方那些已經(jīng)接受胡俗的士紳和百姓,還有大量像楊少峰一樣的知縣。
而不附名,會得罪的卻是楊少峰,還有楊少峰背后的平章政事常遇春,右相徐達,當朝太子朱標,當朝皇帝朱重八。
得罪朱重八朱皇帝肯定會立即倒霉,但是得罪了北方的士紳和官員,這些人要是暗中使壞,自個兒多半還是要倒霉,只不過是一早一晚罷了。
至于說把他楊顛瘋的公文扣下來,不發(fā)往通政司……萬一他楊顛瘋已經(jīng)先發(fā)往通政司了呢?
這愣頭青又不是第一回干這種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