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那狗東西又要使喚咱朱重八?
某位著名的墮落文人周玉才先生曾經說過:一個好的地方官不僅能讓治下的百姓干活,同時也能把皇帝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當做牛馬一樣使喚。
楊大知縣對周玉才先生的觀點很是贊同,所以他直接寫了一封奏本給朱重八朱皇帝,請求朱重八朱皇帝對寧陽縣的幾個木匠進行賞賜。
另外,楊大知縣在奏本里表示:因為制造的時間太晚,等收割機造出來的時候,寧陽縣的百姓已經收割完了冬小麥,所以只能拿寧陽縣周邊荒地的野草進行了驗證。
事實證明,收割機割草的速度比人用鐮刀割草要快得多。
在不使用畜力的前提下,三個人操作一臺收割機,割草的速度比三個人用鐮刀割草的速度略微快了那么一丁點兒,基本上沒什么差別。。
而在使用牛馬或者騾子等牲口的時候,兩個人操作一臺收割機,割草的速度就要比五個人用鐮刀割草的速度還快很多。
但是,不管速度持平還是快上很多,最重要的都是百姓不需要再彎著腰去割麥子。
楊少峰楊大知縣還表示:寧陽縣是大明著名的貧困縣,是十分落后的小縣,百姓數量稀少,所擁有的各項條件也都十分簡陋,如果朱重八朱皇帝能夠讓工部對收割機加以改進,想必能讓收割機的效率再進一步提升,以后無論是“走鐮割”還是“圍鐮割”都將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能讓百姓起起腰來的收割機。
所謂“走鐮割”就是彎著腰,左手摟麥,右手握鐮,向右后方割拉,男丁們在割麥子的時候通常會采用這種姿勢。
而所謂的“圍鐮割”是婦女們常常采用的姿勢,半下蹲,雖然效率較慢,但割出的麥茬比較低,累了還可以就勢坐下歇歇。
有些比較能干的婦人,往往會在寅時過半(早上四點)天剛蒙蒙亮的時候就下地去割麥子,等到了戌時(傍晚七點)的時候,一個婦人往往也能割出一畝多地甚至兩畝地的麥子。
楊少峰在奏本里指出:并不是所有地方的百姓都能做到家家戶戶有兩三把鐮刀,很多地方可能一家人都只有一把鐮刀甚至于連一把鐮刀沒有,收割機的出現不光解決了百姓割麥子時的姿勢問題,順便還解決了大明百姓缺少鐮刀的問題。
然后,楊大知縣就讓人把奏本和收割機一塊兒送往京城,自己則是再一次跑到了劉廟村里去看百姓碾場。
洪武元年的時候,整個寧陽縣所有百姓都是聚在寧陽縣的縣衙外碾場,也就是用碌碡將曬干的麥子,反復滾壓輾打,使麥粒與秸稈和麥糠分開。
而到了洪武二年,因為各家各戶種的地多了,種的麥子也多了,所以縣衙前的那片空地就不夠用了,各社百姓也只能在自己村子里的打谷場上進行曬糧食和碾場。
一般農村所謂的打谷場,一般都是選擇在村莊附近較為開闊、平坦且地勢較高的地方,用各種工具將選定場地的土壤反復夯實,再用碌碡反復碾壓。
在這個過程中,要特意往打谷場的地上澆水,要把麥秸打碎了摻到土里,鋪到打谷場上,然后再反復夯實、碾壓一遍又一遍,直到打谷場表面的泥土變得特別緊實,就算下雨也不會被泡成泥湯,然后才可以在打谷場上曬糧食和碾場、揚場。
而且與之前不同的是,早在楊大知縣張羅著用簡易水泥修路的時候,就已經想過要給各個村子里用水泥平整打谷場,所以,現在寧陽縣城外各個村社的打谷場都已經是水泥地面,受到雨水的影響更小,也更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