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新陳代謝
“為什么別人都很和諧,我想要個齊人之福就這么難呢?”
沈三通想了想,和他個人作風有關系。
他這個人比較平等,不會pua,把人當人,而這個世界畢竟好人最受傷。
在顏丹辰身上碰了一鼻子灰,生活上的不順利,沈三通只能用工作麻痹自己,繼續推動行業進步。
隨著觀眾越來越多的覺醒,再加上稍微引導。
當然了,引導只是外因,內因才是關鍵。
主要是現實本來存在大問題,對比過于激烈。
以往娛樂圈沒有參考系,現在有了。
《1937》和《1942》、《南京南京》,對比之下差距過于明顯。
但《1942》和《南京南京》依然不算問題最大的。
《1942》看似批判了國民黨,但還是帶著藍營味道。
存在災難—遺忘—新災難的鏈條,暗含歷史在無意識中重復的悲觀邏輯。
也有權力結構固化描寫,國民政府腐敗無能、官員層層盤剝的細節貫穿全片。
權力結構的穩定性,暗示社會問題難以通過局部改革解決,充滿個體的無力感。
范殿元最終失去所有親人,孤身返鄉,發現活著只是為了活著。災民在逃亡中逐漸喪失人性,個體努力在體制性壓迫前顯得徒勞,強化了歷史洪流裹挾個人的宿命感。
但《1942》并非完全屬于歷史循環論。
確實帶有準歷史循環論傾向,包含循環論色彩,但其核心更接近歷史批判現實主義,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循環論。
并未完全否定變革可能,而是通過暴露歷史傷疤,呼吁對權力與人性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