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整訓兵馬
在沈陽軍民撤往遼陽之時,熊廷弼又趁機清理了一番李家的舊部黨羽,并任命援遼總兵柴國柱,與遼東總兵賀世賢、李懷信等三位總兵官,負責統管遼陽附近的兵馬,并組織防御。
同時,熊廷弼也深入基層,詳細了解了遼東軍民的情況,并把遼東缺少錢糧的情況匯報給朝廷,一再請求朝廷給遼東派發糧草、軍備物資。
如今建奴的威脅正是最嚴重的時候,一旦遼東失守,讓建奴跨過了山海關,就會直接威脅到京都城。
故而,萬歷皇帝對熊廷弼幾乎是有求必應,立刻增加稅收,調撥糧餉、火藥等,支援遼東。
在大明剛剛建立之時,主要推行的還是衛所制,輔以大規模的軍屯。衛所兵都是軍戶,他們平時耕作,戰時出征,耕戰結合,既解決了打仗問題,也解決了軍餉問題。
可即便是在明朝初年,衛所兵也很難通過耕種,實現自給自足。到了后面,衛所制逐漸崩壞,衛所兵逐漸連自己和家人都養活不了,還要上前線打仗玩兒命,軍戶們看不到出頭之日,都開始逃跑。
在這種情況下,募兵制又逐漸被提了起來。
明英宗年間,招募一名士兵,每個月需要二兩的軍餉外加兩匹布,還需要五兩銀子的安家費。
到了萬歷年間,招募一名士兵需要三兩銀子的安家費,每個月的軍餉是一兩二錢。
但實際上,這一兩二錢的銀子,也很難落到士兵們手中。
熊廷弼調查完這一情況之后,立刻做出改變,把士兵們的軍餉提到了一兩五錢,每人一年18兩左右。
在此時的遼東,這已經是相當的難得了。
陸誠身為千戶,名下兵馬滿編可以有一千二百人,每個月要消耗糧餉1800兩。
當然,以如今大明的情況,根本不可能長期保證遼東將士們的軍餉,陸誠也沒指望依靠朝廷。
不過,現在這些還不用陸誠操心。
陸誠最關心的,還是盡快完成兵馬的整頓、整訓,形成戰斗力。
來到遼陽之后,陸誠借著熊經略清理李家舊部的機會,又收攏了一批人馬,并對所有的人馬進行了篩選淘汰,終于攢夠了1200兵馬。
并且,這些兵馬之中,青壯比例已經占到了2/3。
隨后,陸誠開始了第一輪的整訓。為了保證整訓的順利進行,陸誠還自掏腰包,購買了一批糧食物資,讓士兵們都能吃上飽飯。
等士兵們養了幾天的身體,進行了一些簡單的訓練之后,陸誠先通過年齡篩選,體能測試,選出了720名可戰之兵,其余的全都當做輔兵。
由于人數較多,體能測試的科目也很簡單,跑步,舉石鎖。
隨后,陸誠又在軍營中設置好擂臺,通過比試力氣、射箭等科目,決定中下層軍官的人選。
至于選出來的中下層軍官能不能勝任,有沒有指揮才能,現在還不是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
初步分配好基層軍官之后,就進入了整訓的第一個環節,隊列訓練。
隊列訓練看似簡單,只是練練齊步走,踢踢正步等等,實際上卻有很大的作用和意義。
通過隊列訓練,可以最快的訓練士兵們的紀律性、服從性、團結性,樹立他們的集體觀念。
當然,陸誠也不指望這些兵能夠像后世軍隊那樣整齊劃一,排成直線什么的,起碼要能夠做到令行禁止,培養出一定的精氣神。
陸誠先把那些選出來的中下層軍官全部集中起來,先把齊步、跑步、立定等最基礎的動作教給他們,讓他們學會。
一開始,這些中下層軍官們還有些意見,認為練兵就就是分為槍兵、刀兵、弓箭手,槍兵練刺槍,刀兵練劈砍,弓箭手訓練射擊等等。
可陸誠卻不管他們提什么意見,只是讓他們聽命執行,并制定了嚴格的獎懲制度。
這年頭的士兵基本都沒有讀過書,沒什么文化,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該打就得打,該罵就得罵。
陸誠直接規定好時間限制,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學會各套動作的,就可以繼續擔任軍官,學不會的直接免職,回去當他的大頭兵。
如果能夠最快學會的,還會有所獎勵。
當然,陸誠現在也不富裕,不可能隨時給底下的士兵們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