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武器儲備
如今,陸誠手下的總兵力早已經超過了5萬。
單單是陸續派往南方的遠征軍,以及從南方新招募的遠征軍,加起來就有一萬五千兵馬了。
分散在沿海島嶼上的海盜團,也有兩三千人。
至于遼南本地,明面上有步兵五萬,騎兵三千。
實際上還有特戰隊員五百,情報處行動人員人數也同樣不少。
除了這些,各處大大小小的城池城堡中,還有一些負責治安的治安軍,鄉鎮之中還有經過簡單軍事訓練的民兵等等。
可以說,如今的遼南大地之上,幾乎是全民皆兵。
當然,這么多的兵馬,自然不可能全部裝備火槍。
甚至,就連那五萬正規步兵,也并沒有全部裝備火槍。
前兩年,火槍的生產效率還不高,使用的也還是陸式一代前裝燧發火槍,后來又推出了二代后裝燧發槍。
到了現在,軍中最先進的步槍,已經是發射金屬子彈的單發步槍。也就是陸式三代步槍。
(雷明頓滾塊步槍,每次只能裝1發子彈。對應:陸式三代)
(陸式三代裝彈)
至于類似98K、莫辛納甘那種可以裝五發子彈的栓動步槍,受限于目前的機械精密度,還無法做到量產。
而且,就算是這種一次只能發射一發子彈的“單打一”步槍,目前每個月的產量也不高,陸誠手下現在只有一千五百多支。
至于已經停產的一代步槍,大多都裝備了遠征軍,送去了南方。二代后裝步槍總共生產了三千多支,也有一部分去了南方,留在遼東的還有2500支。
也就是說,遼東的五萬多兵馬,只有不到五千人裝備了步槍。
當然,隨著機械的更新換代,技術的發展完善,三代步槍的生產效率也在不斷提高,如今每個月已經可以生產五百支了。
至于迫擊炮,生產的工藝相對要簡單很多,比較有難度的反而是炮彈。
截止到目前,火器工坊總共生產出了60門60毫米迫擊炮和10門80毫米迫擊炮。其中有20門60毫米迫擊炮也隨著遠征軍南下了。
除了這些,火器工坊也生產出了一批可以發射金屬子彈的左輪手槍,全都裝備給了特戰隊員。
(最早的左輪,火帽、火藥、彈頭分離,裝彈很復雜)
在昌城一戰結束之后,陸誠立刻讓士兵把迫擊炮和所有能發射金屬子彈的槍支全都藏了起來,并嚴令所有士兵不準外傳。
每一支能夠發射金屬子彈的步槍,左輪槍,都有編號,回去之后都會入庫,管理的相當嚴格。
至于那些前裝燧發槍和后裝燧發槍,反倒是對外開放了一些,甚至陸誠還贈送給幾位總兵幾支。
當然,送給他們的那些步槍,配套送的也都是黑火藥和米尼彈。
至于這些槍支會不會流到朝廷那邊,陸誠也并不在意。
就算是朝廷的工匠們把燧發火槍給搞了出來,生產效率也很難提的上去,質量也無法保證,還會因此耗費朝廷的人力、物力。
而且,陸誠這邊的火器工坊,早已經升級成了兵工廠,也在時刻加強著武器改良。
尤其是隨著福利院校中那些接受過基礎物理、化學教育的孩子們走進兵工廠,武器改良的速度還會進一步加快。
早在幾年前,陸誠就非常注意人才的培養,還親自編撰教材,親自培養出一批教師,親自給孩子們上課。
那些孩子當中,也有一些年齡大的,受過一定教育的,直接就開始學習基礎物理和化學。
陸誠也不要求這些人將來成為什么化學家、物理學家,只要求他們懂得制造槍械、火器所必需的物理化學知識即可。
因此,教育的過程中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東西,盡快培養出一批高級工匠。
當然,這些孩子們進入工作崗位之后,也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
至于那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們,并不著急工作,學習的內容也更加系統全面,未來也會成為更加專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