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在《備穴》篇中就提出了地道戰的可行性。 到了漢末諸侯時期,不少諸侯都用此法攻城。 說來也巧,袁紹就很喜歡打地道戰。 之前公孫瓚設置易京高樓時,袁紹便是用穴攻之法破解的。 后來官渡之戰對陣曹操時,袁紹也通過地道戰,想要繞襲曹操后方。 不過被曹操防住了,提前埋伏了一支小隊,將袁軍穴攻部隊全殲了。 饒是如此,穴攻依然是古代戰爭中,相當受青睞的戰法。 尤其在攻城戰中,戰斗或許不單單只發生在城墻下。 林地里,曠野上,乃至地下都是有可能的。 無數拿著短兵器,鎬頭,鐵鏟的士兵在暗無天日的地道里互相砍殺,也屬正常。 不過說穴攻常見是廣義的說法,從狹義角度講,它的限制條件也很多。 比如土質必須得稀疏, 因為地道戰講究一個快,一個奇,太硬的土會拖慢工程速度。 其次不能有護城河,這個不必多說。 最后守城的人必須要少,不然人家把你位置發現了,有太多方法可以反制你了。 例如像曹操那樣提前挖溝防備,將偷襲上來的小隊一網打盡。 亦或者在地道洞口迅速點燃準備好的柴草,用鼓風設備把煙吹進地道,把敵人逼退或者是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