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不一樣的方總
“便利店項目怎么樣?”
李前進對這個項目很上心,它最能貼近百姓生活。
“香江的一百二十一家,國外的四百四十六家還在完備,物流體系以及后勤服務體系還不成熟。在貨物反饋、銷售周期等幾個方面已經修改了幾次,還是有待提高。”
李前進點了點頭,說:“小商超門檻低競爭激烈,僅僅依靠銷售“物”已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占領市場。
要從銷售“物”到銷售“事”的轉變。
心理因素在消費決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比單純滿足其物質需求更為關鍵。”
方瑜的筆不停的記著,這還是老板第一次清晰又直觀的指導她的工作。
李前進舉例說:“當一個人饑餓時,他會選擇能夠迅速飽腹的食物,但當他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他的選擇就會轉向那些他特別喜歡或從未嘗試過的食物。
這一變化反映了消費者在滿足基本需求后,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情感和心理滿足。
我們要充分利用物業管理的優勢,抓住顧客的痛點。
將銷售“事”的理念融入到了日常經營中。例如我們發現周邊女性顧客對酒吧的需求后,我們可以店內設立了飲酒專區。
提供適合女性的利口酒及佐酒菜。
還有女性顧客在公共場合更換絲襪會很尷尬,我們要設立專用更衣室,為女性顧客提供了更加貼心和便捷的購物體驗。
這樣不僅能解決了女性顧客的痛點,還可以極大地提升了絲襪的銷量。
在銷售方面單純追求低價已難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動力,因為隨著市場的成熟,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降低,對價格的信任度也在逐漸減弱。
想象一下,當您頻繁地在各種促銷活動中看到“打折”二字時,是否已經開始懷疑這些優惠的真實性?
產品標價10元,打折后8元,消費者或許會認為這原本就是8元的價格,打折不過是商家的一種營銷手段。
這種心理變化,正是消費者對價格信任度降低的直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