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地神靈
許多神靈的事跡是胡編亂造的,但二徐真人倒真的被封過上帝。
徐知證、徐知諤兄弟是五代南唐將領,率師入閩,秋毫無犯,人們因此祭祀。宋元時代,他們只是普通的地方小神。明初,靈濟宮道士用仙藥治好了明成祖的疾病,皇上十分感激,下令重建閩侯靈濟宮,還在BJ建了一座規模更加宏大的靈濟宮,以便時時敬奉。此后數代明帝也都崇信二徐真人,不斷加封封號,1486年,明憲宗封二徐真人為“金闕上帝”和“玉闕上帝”,達到頂峰。1488年,在內閣大臣的強烈反對下,“上帝”稱號被革去,仍為真君。二徐真人在“上帝”的位子上只呆了兩年,席不暇暖。
談完上帝,再說天后。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莆田人。按說莆仙語人口少于閩南語和閩東語,信眾較少,但偏偏媽祖脫穎而出,贏得了福建各地廣泛信仰。我在浦城與寧化都看見過天后宮,足見她在閩北閩西也受歡迎。
現存最早記載媽祖事跡的文字,當屬1150年特奏名進士廖鵬飛的《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該文說:“(神)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于本嶼。”可見媽祖生前只是湄洲嶼上一個能預知禍福的女巫,死后被人立個小廟祭祀。1190年,因為顯靈解旱被敕封為靈惠妃,這是宋朝給她的最高封號。宋代的媽祖十分平凡,甚至沒有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航海——樹立權威。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大港,QZ市舶司每年春冬兩次,祈風于九日山的通遠王。可見通遠王才是宋代最顯赫的海神。
轉機出現在元代。1281年,由于護送漕運有功,元世祖忽必烈冊封湄洲神女為“護國明應天妃”。她從一個普通的凡間神變成上天的尊神,管轄四海諸神妖怪,并確立了海上保護神的獨尊地位。清朝統治者對媽祖非常友善,累計嘉封15次,至咸豐七年,媽祖得到的謚號達64個字,用盡了好字詞,全文如下:
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清代的褒封,最重要的是1684年,平定臺灣后的施瑯請封媽祖,康熙高興之余,慷慨地把“天后”的名號送了出去。天妃是上帝的次妻,天后則是上帝的正配,這意味著媽祖已經晉升為與上帝同級別的神祗了。媽祖的神格至此達到極限。
在媽祖身份日益尊貴、影響日益擴大的情況下,神化媽祖的努力也開始了,歷代不斷增益,拼湊出一本媽祖的完整傳記。明末,有關媽祖的生平已經達成共識:她的名字叫林默娘,是莆田都巡檢林愿的季女,出生于960年舊歷三月二十三日,未嫁,于987年九月初九白日飛升,享年28歲。佛道兩教也開始爭奪媽祖,明末《天妃顯圣錄》出面調和,按佛教系統敘述天妃的誕生,說天妃的母親夢見觀音給她藥丸服下,遂有孕;為了彌補道教的損失,說天妃少女時照妝于井,有神人捧一雙銅符從井中出來給她,13歲時又有老道士前來教授玄微秘法。可見天妃的誕生固然是觀音顯靈,學的卻是道教正法。儒教長期排斥媽祖,直到清朝封媽祖為天后,態度才有轉變,莆田學者陳池養寫了篇《孝女事實》,重點著落在林氏救父葬兄的行為上,把天妃當成一個孝女。
媽祖是航海神,明清兩代,媽祖信仰被福建水手帶到沿海各地,在臺灣,媽祖是信眾最廣泛的神靈,近代以閩粵沿海居民為主體的移民浪潮,更將媽祖信仰傳播向東南亞國家,甚至美洲和歐洲。可以說,哪里有華人聚居地,哪里就有媽祖信仰。
我于2005年初去過湄洲嶼,那是一個面積14平方公里的小島,渡輪每小時一班。島上,媽祖石像高大巍峨,相思樹與松林簌簌有聲,廟宇群氣勢恢宏,依山而建。我看見身穿一色大紅花衣服的婦女們,肩挎繡著“媽祖保佑平安”的布袋包,來到一座又一座宮廟,在神像前殷勤跪拜,虔誠上香。回程的渡船上,遇上一個來自臺灣的進香團,人人身穿黃衣,佩帶胸卡,有幾人懷里還緊抱著一個小媽祖。我問是不是請了媽祖回去?
“早就請了,現在讓媽祖回娘家。”
“多久回一次?”
“每年都回。已經回了三四次了。她也會想家的。”
我覺得在信徒眼里,媽祖太有人情味了,像個普通的人間女子。
在福建的神靈中,二徐真人獲得的御賜封號最高,其次是媽祖。一帝一后,命運大不相同。二徐真人僅僅得寵于明皇室,沒有廣大的信眾基礎,一旦改朝換代,清皇室對他們失去興趣,就迅速衰落。湄洲神女慈悲博愛,為底層民眾所親近,她在航海救護方面的功能,與福建燦爛的海洋文化相結合,加上統治者推波助瀾,遂變成風行海內外的明星神靈。
看看湄洲嶼宏偉的天后祖廟,再看看靈濟宮破落的上帝寓所,世態炎涼,讓人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