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地神靈
神人之間:造神者的光榮
福建本土神靈眾多,脈絡復雜,敘述起來十分困難。幸好徐曉望先生的《福建民間信仰源流》和林國平先生的《福建民間信仰》早已做過梳理,本文許多材料與觀點引自這兩本著作,謹致謝意!現在我從書桌抬起頭,思考一些纏繞心中的問題。
第一個感慨是,古代閩人,不論閩越人,還是中古時代的漢族移民,他們與神靈的關系多么親密?。∥覀冋f,出于軟弱和無知,他們造神。然而,造神者又是多么豪邁的一個名字。他們睜大清新、幼稚的眼睛,從萬物之中尋找神靈的身影,一旦有所得,當即行動。據《八閩通志》記載,連江縣靈津廟,俗稱浮石王廟,人們僅僅因為看到一塊石頭浮在水面,隨波逐流,“眾異之,遂立廟”。我想起自己的經歷。有一年,我從外地撿了塊浮石回家,放在臉盆里載沉載浮,得意洋洋顯示給家人,他們弄明白了這是特殊的火山石,石中多氣泡,便興味索然,浮石也不知扔哪里去了。
科學理性是自然崇拜的天敵。隨著知識的增加,世界越來越物化,我們也逐漸失去了創造神靈的能力——我們偶爾也造神,像肥皂泡一樣,總是瞬間破滅。這顯然是一種進步,人類變得更加自信,堅強。同時我們也變得更加孤單,孑然一身。
神是什么?是奇跡,是事物內在最不可思議的意義,是精神的自我沉思。沒有神靈的人們,終生匍匐在大地上,受到現實環境的種種約束,精神世界窄小。一旦他們接納了神靈,就豎立起精神之維,世界有了高度,他們開始思考比天空更高比死亡更遠的事物。宗教能夠把一個松散的民族打造成鋼刀。想一想希伯來人吧,他們在世上漂泊千年,終于憑借信仰回到原地;再想想阿拉伯人,誰知道六世紀以前他們在哪里?但是先知穆罕默德把他們聚集在一起,從此成為世界史的主角之一。
福建人也是這樣。鄭成功率領閩南子弟遠征臺灣,白礁人就去慈濟宮祈禱,請了一尊保生大帝的神像放在戰船上,一同跨海東征。漳泉人下南洋前,總是要先到家鄉的保護神那里討點香灰,隨身攜帶,一到客居地就供祀家中,有條件則建起祠廟。人們稱贊閩南人善于航海,比其他民系走得更遠,那是因為他們有海神庇護,不論走到那里,家鄉的神靈都與他們同在。
讀臺灣早期開發史,我能感受到神靈與信眾的生動關系?;莅惨泼窬奂牡胤焦┓钋嗌焦?,安溪人供奉清水祖師,南安人供奉廣澤尊王,平和人供奉三平祖師,同安人供奉保生大帝,福州人供奉臨水夫人,客家人供奉定光古佛……看他們的神靈,就明白這些移民的祖籍。一旦各縣移民發生械斗,雙方揮舞著各自保護神的旗幟沖鋒陷陣。同安人與南安人火拼,就是保生大帝與廣澤尊王對壘;漳州人與客家人沖突,就是開漳圣王與定光古佛相持;當然民間的和解也意味著神靈的握手。那個時代,人民與神明之間,相濡以沫,生死相依,一起走過幽暗的歷史。
神靈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項充滿爭議的遺產。無論如何,我仍然感激有那么多神靈陪伴我們的民族一路同行。許多神靈至今活躍,慰藉千百萬人的心靈。我在天后宮、慈濟宮、臨水宮駐留,青煙繚繞,香氛彌漫,我看到善男信女的臉上煥發虔誠的光輝。我覺得,不論最初那些造神者多么卑微、愚昧、畏懼,他們的創造物的確光芒四射,甚至照亮了千年之后的我們。
還有什么光榮,抵得上創造一個超越我們生命的神靈?
2009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