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取舍(下)
實際上,相對于朝堂上的萬馬齊喑,氣氛緊張,一連數日,太學中卻是異常熱鬧,不知道多少喝梅子酒喝多的太學生紛紛寫文章批駁胡安國。支持福建學子正本清源之舉。
這也能理解,因為不是人人都能遇到胡寅那種遭遇還能活下來的,他們無法對胡寅產生共情。
而且越年輕,氣血越旺,越享受挑戰權威的快感!
拿捏住胡安國這樣的大儒,胡寅這樣的重臣,甚至隔空拿捏住滿朝朱紫與官家,偏偏滿朝朱紫與官家乃至于兩個當事人又都不能輕易回應,這是多么令人快意的感覺?
就這樣,一連數日,輿論喧囂直上,趙官家卻只是悶聲不吭,胡寅父子也只是各自發了一篇文便不再多論……但事情終究要有給說法的那一天,五月廿一,正值盛暑,朝廷在文德大殿開大朝會,宰執以下,百官畢見。
當然了,朝廷有的是事情,即便是胡寅位居尚書,即便此事沸沸揚揚,卻也輪不到一場十日一次的大朝會專門為他開。
果然,朝會開始后,先是討論了擴軍的問題,朝廷財政既然稍微富裕,那自然要按照原計劃繼續擴軍,最好能直接維持三十萬御營軍的規模才對……便是一時做不到,也要往那個方向做。
不過此事依然引發了部分紛爭,關鍵還是在于是東是西的問題……上一次擴軍已經將主要擴軍員額給了關西和騎軍,這一次,很多人出于平衡的本能想加給中軍與京東方向。
至于趙玖,雖然心中大略下定了決心,如果可能,還是要將員額進一步傾斜給關西方向,以確保北伐后能迅速集中優勢兵力打開局面,但也有些憂慮是不是給岳飛這邊留的兵馬少了點……所以,這注定又是一個要拉扯很多次的大事。
而最后討論進行了很久,絕大多數人都不掩飾自己對關西方向權重過大的憂慮之心這個結果,也逼迫著趙玖不得不進一步深思熟慮。
此事一時無法,接下來的事情卻算簡單,乃是說去年送來的諸多質子在掌握了一定語言,熟悉了軍紀與風土人情后,正該發出武學,充入軍中。對此事,沒人愿意這些黨項、吐蕃、蒙古,甚至日本的貴族子弟發往任何大將身前,都是一口咬定留在官家身側的御前班直最為妥當。
趙玖也沒什么可說的。
接下來還有高麗的問題——高麗那邊搞轉口貿易規模越來越大,事情漸漸瞞不住人了。
兩邊都瞞不住,大宋這邊瞞不住,大金那邊也瞞不住。
大金國的高層又不是蠢貨,當然知道在南方極度缺金銀的情況下搞這種交易是在資敵。
于是,燕京那里馬上發布了禁令,但問題在于,這種事情怎么可能禁的了?而且是燕京控制力最薄弱的塞外遼東地區與高麗的邊境貿易?
況且說白了,作為世界上最大,也可能是最富裕的兩個國家,兩國之間的貿易潛力本就該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確實有巨大的交易需求……歷史上兩國戰戰和和,淮河流域也因為杜充決黃河變得一塌糊涂,卻根本沒有耽擱下蔡與壽春因為貿易直接發展成一種類似于布達佩斯的城市模式……可見兩國之間的貿易潛力之大。
這么一種級別的貿易,你莫說是大宋朝廷這邊不舍得,大金的權貴也不舍得,高麗人這才吃了幾個月的利市,怕是更不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