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政策(給盟主李仁軍加更)
當然還有一個隱憂,那就是可能會把自己治下的部落養廢了。世界很廣闊,其他地方的牧民看到他們好欺負,說不定就殺過來了,將這些部落征服。
但還是那句話,即便如此,也是有效果的。真出現那種情況,肯定得中原朝廷出兵了,協助這些部落一起對抗外來侵略者。怕就怕后世子孫不肖,在官員的勸說下怕花錢,輕易舍棄了這些部落,讓他們投入敵人的懷抱。
政策總體而言還有瑕疵,還有精細調整的空間。
“第二,須得了解草原。”趙光逢道:“某看大王辦州縣各學,舍得花錢,不如在經學、醫學之外再辦韃靼學、突厥學、回鶻學、吐蕃學之類,尋人授課,廣泛培養熟悉草原事務之學生。要想對付他們,先得了解他們,如此才能對癥下藥,又不激起太大的反彈。”
“這個好。”邵樹德大贊。
歷朝歷代,鮮有人愿意做這種事,可能確實人才匱乏,也可能出于傲慢。
等到草原部落打過來了,整個朝廷都找不到幾個熟悉敵方內情的專業人士。對人家兩眼一抹黑,甚至連首領姓甚名誰,出身哪個部落,和誰關系好,和誰是死敵都弄不明白,這不是搞笑么?
不了解人家,如何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如何施展外交手段,分化瓦解,合縱連橫?別說拉攏人家的仇敵了,不知不覺搞了騷操作,得罪了人都不知道,讓聯合對敵成為空談。
傲慢要不得,是會付出代價的!
培養出的人才,可以在專門在理蕃院內收集、分析資料,也可以充作裁決斷事官、部落監軍、情報人員、外交人員等等,總之就是要盡一切手段對草原重視起來,投入一定的資源。
“第三,對部落劃分遠近親疏,不讓他們擰成一股繩。對親近的部落,示以恩寵,可以聯姻,可以多發賞賜。讓親近的部落監視不夠親近的部落,讓他們互相防備,互相猜疑。”
“第四,對各部落上層一定要抓穩了。草原是頭人制,抓住了頭人,就穩了大半。要讓頭人世襲,保障他們家族世代富貴,這樣征兵的時候才不會叫喚。”
“第五,商家前往草原貿易,需發放許可,行經路線,皆有規定。做買賣所得,可以分潤一部分給諸部酋豪,讓他們權力世襲的同時也有錢花,減少不滿。”
“第六,劃分草場,不得私自越界放牧。哪家部落的牧人越界了,就處罰他們的頭人。不得私自吞并、互斗,一出現這種苗頭,就堅決出兵,攻滅其部,新立一個頭人。”
“第七,定期會盟,增強中原天子的威望,最好每一兩年就來一次。”
“第八,草原有才智杰出之士,可到中原來做官、為將,一視同仁。定期招收頭人子弟入經學、武學,安排個好去處。”
“第九,草原適宜屯墾的地方,筑城、駐軍、派官,以為威懾。亦可要求諸部聯合組軍,南下中原駐防。總而言之,調漢軍北上草原駐防,調草原軍南下漢地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