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嘗試
因為漕渠通過方城口,此埡口地勢略高,而唐白河水量不足,“地勢高,水不能至”。后來他們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加高堤壩,再加上洪水汛期,唐白河水終于經葉縣之石塘河匯入沙河,南陽盆地在史上第一次通過水路溝通了豫東平原。
但更尷尬的事發生了。
即便是洪水汛期,河水也只是勉強沖入埡口對面的沙河水系,但是水淺,“然不可通漕運”,隨后山洪暴發直接把下向口攔水改道的石堰給沖毀了,工程爛尾。
北宋開鑿這條漕渠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因為這是古白河河道。古代白河就是這么走的,然歷經多年,滄海桑田,白河已無法越過方城口,也不知道中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或許是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十年后,趙光義第二次下令開挖襄漢漕渠,但又以失敗告終。
兩次都離成功差一點,但就是這一點,使得這條運河罷廢。
其實吧,就是缺個帶升船機的船閘。美國早年在五大湖開鑿伊利運河,就是通過升船機讓船只翻山越嶺,成功通航。
襄漢漕渠并不長,區區百余里罷了,動用的人員也只有數萬,前后忙活了一個月,算不得甚么大項目。但就是被技術卡住了,最終不得不花費巨大成本,讓川中、湖廣財貨繞了好大一圈才能轉運至汴州。
“趙使君,真不能想辦法了?”趙克裕問道。
人力都不是問題。又不是隋煬帝調動百余萬人修大運河,還是長年累月那種。幾萬人搞個把月,屁大點的工程,征兵一次還不止外出幾個月呢。
“別想了。”趙匡璘苦笑道:“高宗、武后年間便動議開此渠,然實地考察后,罷廢了。方城口不好過。”
“不過,此渠也不是一點作用沒有。”韓建在一旁插言道:“即便沒法過方城口,也縮短了百余里車馬運輸,耗費大減。”
“沒有意義。”趙匡璘說道:“比水向南流,折而東北,平日里或無事,一旦山洪暴發,不沖毀石堰才怪。”
“或可修陂池,減緩水流。”趙克裕思索了一會,建議道。
趙匡璘沉吟了一下,道:“也不是不可以,能縮減百余里旱路,或值得一試。”
“唐州有多少戶口?”
“效節軍家人遷來后,有三萬八千余戶、十五萬八千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