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談談弓箭、鐵甲
府兵有很多特權,比如免稅等等。
如果名下土地足夠,國家對外戰爭少的話,生活是極其富足的。
當然我們也知道,隨著王朝人口增多,土地兼并,府兵名下的土地會越來越少。比如隋文帝晚年就發現,關中有些地方的府兵居然一丁只有十幾畝地,這只夠養活自己一家子,根本沒有余力支持訓練,于是開始向關東移民,騰出土地。
但不管怎樣,土地兼并是大趨勢,唐高宗時期,府兵的土地就大為減少,完全達不到一丁140畝的標準,戰斗力開始下降。再加上頻繁遠征,府兵開始加速破產,大量逃亡。
到了玄宗朝,府兵已經名存實亡,朝廷開始轉向募兵,天寶十節度也出現了。
而明代的衛所兵,我查閱了資料,全國平均下來,一個衛所兵才擁有25-30畝地,而且這地還不是自己的,是國家的。
也就是說,不是私有制。
可以想見,這種制度發展個幾十年,衛所兵會逐漸變成軍官的奴仆、佃戶。
二三十畝地的產出,被軍官克扣之后,糊口都有些困難,更別說參與高強度的訓練了。衛所兵什么質量,歷史告訴了我們,連少數倭寇都能干挺他們。
所以,很多讀者把府兵和衛所兵等同,這是不準確的。
再回來談弓箭的問題。
有人說“臨陣三矢”,一個兵一次只能發三次箭。
但古書上說的臨陣三矢是什么情況?它是指步兵面對騎兵正面沖陣,只來得及發三支箭,而不是說你只有力氣射三支箭。
事實上,即便是步弓,拉到最滿,唐代武夫們在一場戰斗中,力氣大的可以射十幾、二十支,力氣小的在十支左右,但也差得不遠。
如果射一會休息一會,那還能射得更多。
如果是力道較軟、弓臂較短、射程近的騎弓,一個箭壺三十支箭射光都不是問題。更何況,弓拉不拉滿,所花費的力氣是完全不一樣的。戰斗之中,大部分時候根本不會拉滿弓射擊。
軍制規定每個人帶三十支箭,可不是無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