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舉改革
大夏開國之后舉行的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更是自己人。但現在出現了一個問題,即朝廷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大,剩余尚未控制的州縣越來越少,對官員的需求已經沒那么大了,那么適當降低錄取人數,也就成了必然。
一年一考與三年一考,是三倍的差距。
當然,你也可以降低錄取人數。比如去年錄取了七十人,你可以降到二十余人,但邵樹德覺得這樣太折騰。每年都考,第一年沒考上的學生直接就住在京城不回家了,如今甚至有在洛陽、北平住了十年之久的外地士人,實在有些夸張。
還不如改為三年一考,明年三月沒考上的,麻利點回家,兩年多后再來。「諸位師長可有意見?」邵樹德說完,看向眾人,問道。
「陛下圣明。」陳誠帶頭回道。
「陛下圣明。」其余幾人也陸續回道。
失望么,肯定是失望的。他們還好天下士人肯定更加失望。但說實話,現在就剩南方和西域一些地方沒打下了,讓你們去那當官,去不去?很多人怕死,多半就不去了。
那就別嘰嘰歪歪!
邵樹德只關注武夫們的情緒,文人的統戰價值,就當前而言,遠遠不如武夫。而經過今天這么一番商議,考試內容及流程大致也定下了:
第一場雜文考兩道題,詩賦歌論表箋疏等多種體裁中隨機抽取兩種,考察你的寫作能力。其中,表、箋等更是標準公文寫作格式,作為預備官員,肯定是要精通的。
寫得文辭通順即可,但你最好有點文采。考官也是人,在錄取名額一定的情況下,文采好的肯定更能博取好印象,關鍵時刻或許就發揮作用了。
第二場帖經,邵樹德有點猶豫是不是增加幾道題,畢竟題目越少偶然性越大,但最后決定明年還是考五道題,對兩道即可—這是客觀題,有標準答案的。
第三場對義,考五道經義解釋,算半主觀半客觀題,對三道才算合格。
第四場策論,一般是針對實際事務,寫下你的見解、剖析、推論或解決方案。
考試難嗎?看起來不難。但大夏禮部每年給一百個名額,還真招不滿,刷掉最多的居然是帖經,即五道填空題難住了至少兩三成的人,做題家們不給力啊。
當然,這或許和風氣有關。
即便盛唐之時,士人們也很喜歡出去玩,悶頭在家讀書的比較少。晚唐之后,因為時局的關系,很多文人還要花時間練武。
比如理蕃院主簿劉去非,這廝明明是個文人,擔任縣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