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加班!
「明法科不能罷廢,也不能降低難度。」邵樹德說道。總計40道題目,10道帖經,即默寫填空出法律條文。
20條律令墨義,其實是讓你闡述對律令條文的理解,有點司法解釋的味道。
10條策論,這個就是出題了,比如你認為法律條文有沒有不合理的,有沒有需要改進的,有時甚至出應用題,讓你應用法律條文來斷案。
「臣遵旨。」陳誠應道。
「明法科非常重要,朕將來說不定還要新編纂一些細分的律令。」邵樹德說道:「此科考試,寧缺毋濫。三年取兩士又如何?對了,這兩人現在何處?」
「一為御史臺錄事,一為監察御史。」陳誠回道。「可以了。」邵樹德點頭道。
無論是錄事還是監察御史,都是八九品的小官,但權力不小。御史臺本身是監察機構。
錄事在御史臺從事文書工作。
監察御史共有十人,「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糺視刑獄,肅整朝儀。」各有各的分管業務,權力還是
比較大的。
這一條過后,君臣數人又談起了三史科。
三史即《史記》、《漢書》、《東觀漢記》這三本史書。
《東觀漢記》因為種種原因,散佚很多,不太適合作為教材了,于是《后漢書》取而代之。也就是說現在三史科考題皆出自《史記》、《漢書》、《后漢書》。
唐中宗那會,因為殺青了一大批史書,如《晉書》、南北朝史書等,建議加入考試范圍。但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大抵作者,自魏已前,多效「三史',從晉已降,喜學五經。」
也就是說,寫歷史的人不太行了,已經不是社會頂級學者。后來那些史書,除個別外,「文淺而易摸」,不如三史水平高。
唐人認為,三史之中,散佚之前的《東觀漢記》水平最高。散佚之后,此書退出三史排名,這時以《漢書》成就最高,《后漢書》其次,《史記》水平最差。
但邵樹德覺得,史書忠實記錄就行,文學水平固然要有,但并不是重點。唐代殺青了一大批史書,但都沒納入考試范圍,有些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