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移民
邵嗣武點了點頭。
“圣人那邊,一定要多去,多問安。你是兒子,兒子孝順父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圣人老了,他格外看重親情,多走動只會有好處,不會壞事的。”劉勉又叮囑道。
“得先生相助,大事濟矣。”邵嗣武在馬背上轉過身來,恭敬行了一禮。
劉勉側身避過,微微嘆息。
趙王的這番做派,讓他想到了當年的朱友裕。世事無常,滄海桑田,這次他不能再失敗了……
******
高昌城外,最早抵達的工匠們已經搭起了爐子,叮叮當當敲成一片。
《北史》上提及高昌有磁鐵,故打制出來的鑌鐵刀具質量上乘。
姑且不論鑌鐵刀與磁鐵的關系大不大,但高昌的冶鐵業比較繁榮也是事實。最早一批中原工匠抵達后,立刻給他們送了地,還盡是靠近井渠的好地——高昌從來不缺地,只缺水,有井渠灌溉的土地,從來都價值不菲。
隨后,朝廷征發役徒給他們修建了房屋,支起爐子,開始打制各類鐵器。
冶鐵所需的燃料暫時仍然是木炭,與高昌本地鐵匠一樣。
考慮到這邊干旱的自然環境,伐木需要到北邊的山上,路途相對較遠,成本較高。將來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要換成煤炭。
邵樹德聽高昌本地人傳聞,有些山上經常著火,山洞冒出濃煙,派人去查探一番后,才確定是煤炭自燃。
這說明本地是有一定規模煤礦的,這就解決了來源問題。
當然,目前大夏使用煤炭冶鐵打制兵器的,只有修武一地,其他地方仍然使用木炭,以確保質量。
時至今日,在邵樹德的反復說教下,工匠們雖然無法證明,但已經漸漸相信是煤炭中蘊含的雜質影響煉鐵了。并且,側面的證據也不是沒有,比如冒黃煙等等,只不過沒有決定性證據罷了。
在這種事上,邵樹德不愿多說,因為他也沒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