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爭吵
他們認為,出海之人利欲熏心,尤以捕鯨者為甚。性子桀驁不馴,好勇斗狠,很難管教,還嘲笑讀書人窮酸。太平盛世之后,這種人就是禍亂之源。
其他陸地行商的,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總之就是一點,這些人四處亂竄,敗壞風氣,讓百姓不再淳樸,心癢得不行。為此,棄耕捕魚、從商者不計其數,與為了富貴上戰場搏命的武夫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楊注認真看了這些記錄,私下里以為不然,至少這種程度的意見,是不足以說服圣人的,沒有用。
他曾經得圣人召見,談到過類似問題。
圣人說天下穩定,有兩種方法。
其一是把全國變成一個“大農村”,人人習古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人束縛在土地上,最好一輩子不出村、不離鄉。
第二種辦法,他提了個拗口的詞:動態穩定。
不安分的人,讓他去打仗,去捕魚。
殺敵立功、捕魚致富了,他就有了地位,反而安分了。
如果在戰場上死了,或者葬身大海,那就更沒煩惱了。
另外,把不安分的人送走也是一條思路。
艱難以來,軍中作亂者,往往是少數人裹挾多數人。這些軍中刺頭,有威望,有勇力,有野心,一旦給他機會,就能整出大事。
伊麗河谷趙王帳下的天武軍,就有大量來自中原的武夫家庭子弟。他們除了提刀殺人外,什么都不會,與其留在國內,不如毒輸于外。
要知道,敢橫穿半個大夏去西域的人,其決心、毅力、心志都是上上之選,留在國內沒有出路,這才是真正的不穩定。
把他們送走,一了百了,煩惱頓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