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揚子宮之二
陸德善懷疑,楊行密那么快死,是不是與兒子不成器有關?他死之前,甚至就連心腹都不同意傳位給楊渥,而是主張傳給某位大將,日后再還政楊家。
還政當然是扯淡。
但中唐藩鎮割據以來,節度使權力傳承的過程中,不乏傳位給侄子、義子、女婿、親將的事情。因為那些老帥們心里很清楚,傳位給信得過的人,自家子孫還能稍稍保得富貴,還能有些體面。若強行傳位給不成器的子孫,因鎮不住場子而遭遇兵變,那就是死全家的結局。
如何抉擇,其實不難。
徐溫、張灝兵變時,陸德善一度有過想法。
因為徐溫是楊行密的親信,被派到楊渥身邊幫他——嗯,擦屁股。
楊渥擔任昇州刺史期間,不多的人事都是徐溫干的。聽說徐溫對昇州龍盤虎踞的形勝之地非常贊賞,屢次進言將理所從揚州搬到江南。
最終沒有成功,不知道什么原因,大概是楊行密對淮南還有感情,楊渥上臺后,時間又不夠了。
徐溫、張灝最后也迫于形勢投降了,一切謀算成空,只能說這就是命。
陸德善啟程前,與家族主脈的耆老長談數日。
他真誠地請求家族改變態度,因為有些人居然私下里稱今上“半胡半漢”,甚至詬病太子的血脈,說折皇后不是鮮卑就是黨項,太子是“胡種”。
如此駭人聽聞的言論,即便只在家族內部私下里說說,那也是在玩火。一旦流傳出去,恐怕連去遼東、西域的資格都沒有,九族人頭落地是肯定的。
他的勸說起了效果。那幾個大嘴巴的子弟直接被家法處置,發配到了山林子里面監督礦場。
這樁事之外,陸德善還提及家族子弟不要削尖了腦袋去考進士。
進士固然榮耀、清貴,但競爭激烈啊。與其如此,不如在雜科上面想想辦法。以農學為例,考中后一樣授八九品的官職,與進士沒有任何不同。
而且,只要留心觀察,同光四年第一屆農科出身的官員已經有不少人升官了。陸德善不知道中間有什么緣故,以至于這些農科出身的縣尉仕途走得這么順利,但他猜想,應該和所謂的新朝雅政有關吧?門下侍郎王雍擺在那里呢,圣人的態度再鮮明不過了。
家族中有人認為,今上已經六十多歲了,沒幾年好活。他死后,太子不一定會堅持新朝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