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秦究
所以,她開口得非常干脆。
“項目是我五年前參與的,跟著我大伯,也就是你的主治醫生。”吳俐說,“小楊有跟你說過,他正常情況是不下臨床的吧?”
游惑點了點頭。
吳俐說:“我最初聽說他給你治過腦傷和眼傷,非常意外。但后來想到你的記憶狀況,再想起那個項目,就不意外了。”
“我當時還在讀博,專業能力比現在差不少,完全沒想過會進那個項目組,因為大伯對我的要求非常高。以他的標準來說,我是沒資格參與的。”吳俐回憶道:“后來過了兩年我才回過味來,他那時候應該是需要一個可以完全信任的幫手。”
當時的吳俐年紀不大,資歷也淺。說是參與項目,其實自始至終都徘徊在外圍,從沒有接觸過核心。
“我要做的就是一些觀察性研究,研究對象是一群——”她斟酌了一下,用游惑他們容易理解的方式說:“大腦受過非典型性干擾的病人,就跟你們兩位的狀況一樣。”
她指向游惑,又指了一下秦究。
“那批病人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跨度很大。我以為是項目組征集的志愿病患,用來研究新的治治療方法。”
最初,吳俐沒有產生任何懷疑。
她每天認真記錄那些病人的狀況,仔細觀察著每一個共同點和不同點,筆記寄了十來本。她雖然接觸不到核心研究,但時不時會問一聲治療方法的研究進度。
她斷斷續續地跟了兩年,終于意識到一些問題。
“先是病人的身份。”吳俐伸出一根手指說:“我最初收到的資料有每個病人的基本信息,身高體重年齡等等,其中包含了職業,寫得五花八門。但后來我發現,最初的資料應該是不準確的,因為那些病人大多是部隊出來的。”
“那時候我還能說服自己,軍人的奉獻精神比較強,在志愿者里占大多數也可以理解。但后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
吳俐伸出第二根手指:“我觀察對象有增加。”
“最初只有6個人,四個月的時間里陸陸續續增加到了14個,之后六個月里多了2個。第二年突然靜止,沒有新的病人加進來。”
“觀察對象增加為什么算問題?”于聞有點好奇。
吳俐說:“因為樣本是很重要的東西,在一個研究周期內,樣本變化是大忌,會直接影響到結論的準確性。一般就算要增減也是一個周期結束,得到了階段性結論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