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蠟燭
停了片刻,趙鼎無奈蹙眉:“朱尚書,你是堂堂尚書,辭職總要官家首肯的?!?br/>
“這個下官自然知道?!敝靹俜翘谷灰詫??!肮偌夷沁呑匀皇枪偌夷沁?,下官自會有公文交代,但先要諸位作準,許我此事后如大宗正那般告病不來秘閣管事才行?!?br/>
剛要說話,卻見樞相張浚搶先一口,直接揮袖:“我等并無異議,但請禮部先把太后迎回來如何?”
朱勝非反而如釋重負。
而此事定下,其余事端反而顯得都無所謂了……當然了,只是理論上的無所謂,岳飛的札子,韓世忠、吳玠的出關,官家自暴自棄的態度,哪個能無所謂?
但正所謂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怕咬,連上次暴動的事情都忍過了,還有什么不能忍的?
就這樣,當日秘閣會議匆匆結束,別的各處都不提,只說朱勝非自往滑州去匯合權邦彥、張榮去接太后,卻不料那邊順利的簡直不可思議……朱勝非以禮部尚書之尊抵達彼處,咬牙傳達了中樞明確無誤的態度,也就是不會給哪怕一兩金錢,態度剛一亮出來,對面便冒出來一個不知道在哪里藏著的大名府行軍司都統高景山,鞭子直接抽到那隨行渤海籍猛安的臉上,后者便老老實實將人放回了,連本錢都不敢要。
兩宮太后,就此過河……事情順利的宛如夢中一般。
而兩位太后既然過河,自滑州到東京才多少點距離,不過第三日,鄭太后、韋太后,便在朱勝非、權邦彥的護送下回到了東京城。
官家自稱有恙在身,又說思念諸位太后、母妃過度,生怕一見面就哭暈過去,壞了體統,所以居然沒來迎接。
但除了官家沒到外,其余禮儀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呂公相以下,諸相公引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然后潘、吳二貴妃出面,在諸相公的協助下,于城門處正式將兩位太后鑾駕接上。
至于這期間,兩位太后如何一一與在北面聞名的幾位相公相見問候,稱贊他們是諸葛武侯一般的人物;又如何要見在北面知名度最高的韓世忠而不可得,竟是只見了個楊沂中;最后,兩位貴妃又如何與兩位太后在城門口抱頭痛哭,引得圍觀百姓想起靖康往事一起痛哭……種種插曲,就不值一提了。
到了下午,一行人終于抹干眼淚回到宮內,卻是直接入了景福宮,先看了一場《白蛇傳》,然后又有少林寺汴梁分寺主持法河大師與五岳觀主持張道士等有力宗教人士在此等候,帶著一群和尚與道士分別為兩位太后祈福禳災……折騰到傍晚,最后在景福宮設大宴,既是迎接兩位太后以及其余皇太妃等人,也是招待文武百官,為太后回鑾一事做個正經的慶典儀式。
而這個時候,之前因為‘思念過度,生怕一見面便哭暈過去’的趙玖趙官家也終于出面了,這讓宰執們和其余隨行大員幾乎欣喜若狂。
且說,如鄭太后,還有王貴太妃、喬貴太妃這些人,當年在趙佶那嚇死人的后宮里面也是個個都能當女頻主角的人物,心思玲瓏剔透,只不提北地風雪,專說一路走來,又怎么可能不小心問詢此間新風俗與新君俗?便是韋太后,經歷了河上一事,也小心了不少。
再加上此時百官俱在,那自然萬事妥當,雙方都無失了體面之事……鄭太后那里,連行禮都不敢讓這位官家跪下的,老早讓兩個貴太妃給扶住了,生怕這位官家‘哭暈過去’;韋太后那里,雖想要上前說話,但相隔數年,只覺對方除了相貌幾乎無一處與往日相同,反而有些怯怯。
于是,最終開宴如常。
不過說是大宴,因為宮中著實簡樸的緣故,也沒有什么正經禮節,就是幾位太后、貴太妃上面坐著,官家與兩位貴妃外加此番回來的其余雜項宗室在一側落座,幾位相公大員在對面陪坐,至于低階文武反而早早打發了……這架勢,真真宛如尋常官宦世家里來了不必避諱的女長輩后家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