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
也由此可見,楚山冶鐵業在全面推廣熟煤及一步連爐法之后,水準領先當世有多少了。
年產三百萬斤精鐵看似恐怖,但實際平攤到楚山五十萬軍民頭上,人均年產量也僅有極其可憐的六斤。
因此楚山也沒有急著大規模的外銷精鐵,十八里塢等鐵場所出的精鐵料,主要都用于內部兵甲、農具以及各類日常鐵器的制備上。
看上去楚山并沒有直接從熟煤、一步煉爐法中獲益,但因為大量精良鐵器的使用,楚山無論是開墾耕種、開挖河渠,還是修造驛道、城寨等事,效率都要比預計的高出一截。
就拿開鑿石渠來說,工期要比喻承珍等人最初所預期的縮短許多,一根小小的鐵釬子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而在殘酷且血腥的激烈戰斗中,楚山將卒憑借更為精良、鋒利且堅韌的箭簇、刀矛、盾甲,不僅能更有效的殺傷敵軍,也能有效的降低自身的傷亡。
輕便堅固的精鐵戰車,此時已成為全軍上下爭先配備的戰械,大幅提高楚山軍在近城區域的步戰機動能力。
因此,徐懷并不局限于一根細長的鐵錢、鐵絲或瑣子甲制備改良之上,而是想著楚山冶鐵業短時間內,還有沒有比較大的提升及完善空間。
相比較而言,在徐懷的眼里,那根細長的鐵絲,甚至比瑣子甲的制備之法改良要重要得多。
不過,在楚山眾人眼里,卻更看重瑣子甲的制備之法改良。
徐懷從襄城視軍,返回舞陽歇了兩天,將一批非他簽署的函文處理掉,便攜柳瓊兒趕往淮源。
此時相繼他在召陵看到安州交納的“絲鐵”,都過去大半個月了。
八月河淮地區還十分的炎熱,但桐柏山里已經清涼下來。
徐懷趕到淮源城,原本想著先召見知縣程益為首的淮源縣官吏了解縣政,再將將徐仲榆、徐柏松等徐氏、王氏族老以及自始至終沒有留在桐柏山里的一些大姓宗族的老人請來飲宴,聯絡感情。
然而徐懷剛到淮源城歇下腳來,卻是韓圭、沈煉、陳榮鈞以及特地從楚山城趕來的蘇老常、莊守信,迫不及待的將新編織的兩片甲衣呈上。
案桌之上,兩片甲衣都是半成片,都僅有尺許見方,細小鐵環環環相扣,編織成甲,要比傳統的瑣子甲細密得多。
“楚山往后要制瑣子甲?咦,這甲片似比瑣子甲要細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