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鐵橋
不過,前年汛季過后,雙方對峙兵馬在馬澗河西岸急劇增加,汝州行營后續就只能在馬澗河以東修建更多的后備營寨。
這種塢寨營壘群的布局,因為被馬澗河切割成兩邊的原因,是有天然缺陷的。
曹師雄最初也是抓住這點,主要抓住京襄軍在馬澗河上的浮橋、渡橋以及渡口等連接點發動攻勢,從而在相當程度上避免掉直接強攻塢堡所帶來的劣勢。
雖說他們從頭到尾都沒有真正占據戰場上的主動權,沒能將大量的西域石炮推到前陣轟擊營壘塢砦,但前期敵我雙方的交換比相差并不大。
他們至少可以說較好完成了宗王府交代下來的消耗京襄的戰略重任。
之前連接廣成寨與馬澗河東岸的橋梁,也被他們成功摧毀。
他們于三月初就察覺到京襄有在馬澗河上原址重新架設大橋的意圖,但曹師雄并沒有引起重視。
主要還是當初所建的浮橋、渡橋都是木結構,容易縱火燒毀,曹師雄想著他們能燒毀一次,就能燒毀第兩次、第三次。
曹師雄甚至希望京襄能花費更大的力氣去建大橋,從而將這點當成一個薄弱點,持續不斷的發起進攻,達到消耗京襄的目的。
因此京襄前期花大力氣對原址橋墩進行加強,曹師雄都沒有大肆派兵馬擾襲、阻止。
甚至到八月中旬察覺京襄最終乃是要在馬澗河上架設鐵橋,曹師雄也沒有立即行動起來。
一是汛季未過,再者當時馬澗河的湍流中還有保留兩組橋墩,河洛諸將都想著他們只要能從上游將巨木投擲到溪河里,逢暴雨水勢大漲去沖擊橋墩,就能威脅到大橋。
他們認為這一事實將使得他們可以展開的進攻點,遍布馬澗河上游沿岸,而不是急著組織兵馬去進攻京襄軍在大橋西岸防御嚴密的陣地。
直到十月中旬,曹師雄才發現京襄在馬澗河上所架的鐵橋,并沒有借助河中心的橋墩作為支撐,而是直接凌架馬澗河寬逾十數丈的河道之上,完全無懼上游的威脅,這時候才被迫組織兵馬,去進攻京襄軍在大橋以西的陣地。
前后組織發動三次較大規模的進攻,最多一次投入近三萬兵馬,近乎于決戰,最近時前鋒兵馬甚至殺到大橋西頭。
然而通過鉚接緊密連接起來的鐵橋,即便橋面所鋪的橋板被縱火點燃,但橋身夷然無損。
河洛兵馬雖說倉促架起兩座中型西域石炮,但在京襄軍反攻奪回西岸陣地之前,兩座中型西域石炮在那么短的時間里,也沒能對鐵橋造成什么實際性的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