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西征
徐懷很快就批準韓時良經營橫山防線、據橫山防線襲擾、以騰換之策削弱西套平原的戰略。
從長安京兆府出發北上直抵延州的馳道,歷代都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北地區的核心要道,最早修建于春秋戰國時期,也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后所修筑的最為著名的直道之一,之后漢晉隋唐都屢屢修繕——在大越立朝以來,延州道更是京兆府增援御羌防線的核心通道。
這三四年來,延州道也是在新武關道之后優先得到修繕,確保糧秣等物資能源源不斷的運抵靈武行營及朔方行營的駐防區。
地形險峻復雜的橫山與南側的白于山,共同組成西套平原東翼的藩屏,也位于延州道的輻射范圍之列,其南翼還有一條涇川道,經原州通往涇水上游的涇源,而后再經與涇水大體平行的雞頭道東入京兆府長安。
韓時良最先做的,就是通過延州道及涇川道,將橫山、白于山等地三四萬黨項人,強行遷往關陜腹地安置,再從關陜、河東等地征召一部分降附漢軍出身的投誠輜兵及家小,填入橫山、白于山地區,與守軍一起鞏固從東翼邊緣包圍西套平原(靈武地區)的防線。
雖說整個中原地區,在經歷赤扈人近二十年的慘烈蹂躪后,人口下降得厲害,但整個陜西行省還是有將近三百萬的人口基數在。
而黨項國最為鼎盛之時,總人口也才三百萬出頭。
作為黨項舊都所在的興慶府,這些年同樣遭到極其慘烈的摧殘,黨項貴族要么被赤扈人屠殺,要么被俘虜到漠北,因此一度人丁繁茂的西套平原此時也剩不到三十萬人口。
依托中樞源源不斷提供的物資支援,依托靈武行營五萬精銳戰兵,利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將棲息于西套平原上的黨項人驅逐出去或強行遷到關陜腹地安置,同時從內地遷徙二十萬左右的民眾過來進行騰換,并非一個異想天開、不切實際的方案。
而待完成這一步,靈武行營的步騎精銳到時候就可以直接依托西套平原進攻賀蘭山以西、以北地區,不僅糧秣補給相比以往能直接縮短上千里,軍事行動也將更為快速、直接,而非以往動輒上千里、前途縹緲莫測的荒漠遠征……
紹隆十五、十六年,西線收復秦州、橫山之后暫時就沒有大的進展,同時期唐盤、顧琮所部則成功將北部防線推進到陰山南麓以及陰山以東的參合口一線,不斷壓縮鎮南宗王府在陰山附近的控制地域,楊祁業所部更是成功收復遼東南部地區,徹底瓦解掉赤扈人對原大燕東京遼陽府及附近地區的統治。
隨著漢唐對北方以及東北地區前后歷時千年的開拓,燕薊、云朔以及遼東漢民比例都相當高,這也是大越立朝以來,對燕云地區念念不忘的根源所在——契丹崛起之后,占據燕云、遼東等地,也迅速自上而下實施漢化,大規模提拔漢人士子為官,實行漢俗漢禮,對漢民也采取積極的安撫措施。
因此大越與契丹對峙一百五六十年以來,北地的漢民對中原并沒有什么強烈的認同感,反而認為契丹人建立的王朝也是華夏正朔。
契丹統治燕云、遼東等地時期,漢軍也是其南部防御大越的重要軍事組成力量。
契丹滅亡之后,鎮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南下,一個極為重要的征兵來源,就是從燕云、遼東簽征漢民青壯。
不過,燕云、遼東的漢民更多是隨波逐流的心態,對中原也不存在多么強烈的排斥,甚至在文化認同上不存在任何的隔閡,更不要說敵對與仇視了。
因此在楊祁業所部成功收復遼東南部地區,當地的漢民情緒也是相當穩定的接受現實——更不要說之前漢軍、漢民對赤扈人此起彼伏的大規模反抗與暴動,乃是促使云朔地區得到提前收復的關鍵性因素。
這也意味著遼東與燕云十六州重新融入中原,要比河西這些漢民早就被黨項人、吐蕃人以及赤扈人屠殺、驅逐或藩化的地區,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