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七章 勛貴們傾家蕩產
韓爌很愿意看見皇帝把朝廷收入大量用來幫助百姓復工復產、用來建設學堂、醫館,這符合他希望藏富于民的政治理念。
但他不得不承認的是,皇帝陛下之所以能有足夠多的錢糧用來藏富于民、教化民眾,很大程度是因為朝廷從外番諸國借了上千萬石糧。
因為只靠自己國內清丈田畝得來的糧食,只能夠在這次的糧價之戰中,穩住糧價,很難把糧價壓低到讓勛貴豪族們傾家蕩產的地步,也很難讓糧價維持到比萬歷中葉還便宜,自然也談不上能夠在擴兵的同時還能藏富于民。
韓爌內心的想法是,大明還是得有點天朝上國的體面,跟鄰里處好關系比較好,這些借的糧還是還了比較好,大不了國庫少點存銀,只要把借的糧還了,睦鄰友好,軍事壓力也就沒有了,自然也就用不著擴兵和崇武,到時候只把國內改革所增加的收益花在藏富于民身上,就足以稱得上是盛世了。
但韓爌知道皇帝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樣,所以,他沒有提出來自己的看法。
“天啟四年的太倉錢糧總收入預估出來有多少?可有超過天啟三年?”
朱由校這時候突然問起國庫收入來。
朱由校即位以后,為了解決明朝賦稅上繳的庫過于繁雜的問題,就早已下旨所有各類稅賦統一交到太倉,而不像以前一樣,因為沒有包稅制,一個縣需要向很多官衙如戶部、內廷、太常寺等運輸各類賦稅,現在則是統一交到太倉,再由太倉分配。
而這樣一來,太倉也就正式成為了國庫,太倉的收入也就成為了衡量國家收入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