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屯田”
“殿下,如果有選擇,百姓們并不愿意出海捕魚。”王師魯說道:“一出海,生死難料,誰愿意呢?”
“此誠為可憂之處。”邵樹德同意這個看法:“說到底,還是出海太危險。但天下太平之后,人多地少,屆時又不一樣了。”
“殿下所言極是。”王師魯說道:“不過,中原沒有地,不是還有其他地方么?”
邵樹德詫異地看了一眼王師魯。
這年頭,還有這種有全局眼光的人?知道向外擴張,緩解人地矛盾?
“殿下,江南諸鎮,地廣人稀。”王師魯解釋了一句。
邵樹德恍然大悟,還以為他說的是遼東呢。
不過也沒錯,古時候的版圖很大,但其實并未實際控制。說地圖開疆可能過了,但歷朝歷代在南方真有點像殖民帝國的風格了,從一個個散落的定居點開始,慢慢串成線,改造環境,主動或被動移民,同化土著。
這個過程持續了一千多年,最終完全消化了廣闊的南方,這何嘗不是一種另類的殖民擴張呢?只不過老祖宗比歐洲人文明,同化的土著都當做是漢人,慢慢融合掉了。
“開發江南,可不比出海捕魚安全多少。”邵樹德苦笑道:“有人被貶到荒僻之地做官,恨不得自盡。這還是官呢,況百姓乎?每一處濕熱之地的開發,都是由累累尸骨堆成的。”
他想起歷史上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殖民東印度群島(印尼)死亡率極高。從德意志地區招募的雇傭兵去一個死一個,在尼德蘭七省招募的水手也死得讓人心驚膽戰,最后不得不騙人、綁人出海——從蘇格蘭招募農民到荷蘭割牧草,給的工資很高,騙來了很多人,然后直接綁架到船上當水手,管你愿不愿意。
東印度公司千方百計補充人手去遠東,結果他們在東方的歐洲裔雇員(包括軍人、水手)最多時也就1.1萬人,數目始終上不去。首府巴達維亞鬧一次流行病就死一半人,直到活下來的人適應了當地環境為止。
江南或許沒有熱帶那么恐怖,但也不是好相與的。
宣宗年間,抓獲的吐蕃俘虜,統一流放吳越。吳越在后世是中國的精華地區,但幾十年前還是流放地,你覺得能好到哪去?
南方的繁榮,是北方戰亂導致的一波又一波中原移民的累累尸骨筑成的。歷史沒有記載這些披荊斬棘、改造環境的先人們的痛苦過往,只書寫了南方繁榮起來后的景象,這個春秋筆法,讓后人以為這個過程很容易呢。
“登、遼之間諸海島,人煙稀少,聽聞只有少許漁民在捕獵海狗、海獅?”邵樹德問道。